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陕西业务用春季沙尘暴序列的整理和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不同起止年,不同数目气象站资料共整理出陕西春季沙尘暴序列5个,对各个序列的代表性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除1971—2004年34a春季沙尘暴序列外,全省58个气象站1961—2004年44a春季沙尘暴序列代表性好,资料长度基本满足各种业务的需要,建议作为气候业务使用的基本序列。  相似文献   
22.
秦岭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婷  雷向杰  李亚丽  王毅勇 《冰川冻土》2021,43(4):1040-1048
为了研究秦岭高山积雪事件变化特点,利用秦岭陕西境内32个国家气象站1980—2016年度共37年高山积雪观测记录,统计分析5个或者5个以上气象站连续积雪日数≥3 d的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5个或者5个以上气象站连续积雪日数≥20 d的区域性长时间高山积雪事件、5个或者5个以上气象站连续积雪日数≥60 d的区域性稳定高山积雪事件,结果表明:秦岭1980—2016年度共出现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114次,其中包含区域性长时间高山积雪事件29次,区域性稳定高山积雪事件6次。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均发生在冷季(11月—次年4月),其中60%的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发生在冬季(12月—次年2月)。6次区域性稳定高山积雪事件都发生在12月—次年3月。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1980—1989年度最多(44次),其次是1990—1999年度和2000—2009年度(各29次),2010—2016年度最少(12次)。1980—2016年度,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呈现明显减少趋势(通过α=0.01的信度检验),减幅为-0.86次?(10a)-1,区域性高山稳定积雪事件次数与冷季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α=0.01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23.
李亚丽  任芝花  陈高峰  夏巧利  贺音  余鹏 《气象》2015,41(8):1007-1016
利用143个国家基准站2002—2010年自动与人工逐日平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差异,着重分析两者存在的较大差异及其发生原因,并利用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结合台站元数据中自动观测仪器变化信息,客观评价自动观测对气温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51.29%、54.14%、67.18%的自动观测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大于人工观测值,差值在±0.2℃之间的百分率分别为78.8%、63.1%、60.9%,平均对比差值分别为0.05、0.09、0.15℃,标准差为0.14、0.22和0.15℃,各气温要素的差值、绝对差值和标准差随自动观测时间的增长并无明显的增大或减小的趋势,且空间分布各有不同;(2)通过对对比差值、绝对差值、标准差的分类比较、逐步筛选发现,少数台站自动与人工观测值差异较大,对于采集自同一传感器的不同气温要素,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差值表现也不尽一致。经PMT检验,在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绝对差值最大的20个站中分别有35%的台站的月平均气温序列、35%的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序列和25%的台站的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由于自动观测仪器变化引起序列的非均一;(3) 分析认为:温度传感器检定更换而导致的仪器示值误差变化会造成自动与人工观测对比差值跳变,而温度传感器或数据采集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零点漂移会导致自动观测气温严重偏离人工观测值,这两种因素会导致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差异偏大,也是自动观测仪器变化导致气温序列产生非均一断点的可能原因。建议加强自动观测数据的监测与质量控制,增加观测仪器检定示值误差订正,并采取硬件、软件补偿等方法,实现温度零点补偿,尽可能地减小或消除仪器误差,提高自动观测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4.
自记与自动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07年同时使用雨量计(自记)与雨量传感器(自动)观测的54站其中1年的平行观测日降雨量资料,通过对比差值、相关系数分析两者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自记观测比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自动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小0.12 mm,标准差为0.93 mm。虹吸式雨量计自记观测比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自动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小0.39 mm,标准差为1.5 mm。自动观测降雨量对雨日有一定的影响,两者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与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观测日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94,虹吸式雨量计、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自记观测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5。  相似文献   
25.
为了研究不同等级公路对气温观测的影响,在渭南市境内108国道和渭蒲高速公路进行公路典型环境特定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当测站距国道50m以外,气温观测基本不受影响。当高速公路位于测站上风方时,其对气温的影响明显大于当其位于测站下风方时,且当风速1.0m/s,靠近高速公路的测站增温现象明显,这种影响延伸到距测站100m以内;当高速公路位于测站下风方时,距高速公路75m以内测站的气温受其影响增大或减小趋势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建议在气象观测站选址和观测环境保护时,充分考虑测站对公路路基回避距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人工气象站与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差异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陕西省96个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的平行观测数据,分析了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差异,并对月、年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站所测气压、相对湿度普遍高于自动站所测的相应值,气压年平均差值为0.21hPa、标准差为0.30hPa;相对湿度年平均差值为2.28%、标准差为3.07%;气温年平均差值为-0.03℃、标准差为0.26℃。在月平均气温较高的月份压、温、湿差值均较大。自动站压、温、湿记录可与人工站记录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27.
三次观测站02时气温插补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丽 《气象》2012,38(3):365-370
现行的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共2416个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其中1590个一般站(占总站数的65.8%)夜间不观测,但是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在计算日平均气温时,必须通过数学方法给02时赋一个替代值或近似值,这种赋值过程无形中会带来计算误差。本文利用1961—2009年陕西1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定时气温资料,对这种赋值误差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并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提出新的赋值(或称插补)方法。结果表明:(1)传统方法所赋予的02时气温替代值比实测值偏高,19个站平均偏高0.77℃;(2)台站所处的纬度,以及季节、天气状况所引起的辐射强弱的差异,通过赋值变量(前一日20时气温)的传导,较明显地影响着02时气温的赋值误差;(3)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将传统方法的平均加权法调整为多因子非对称加权,显著减小了前一日20时气温的权重,降低了辐射强弱的影响,赋值与实测值更为接近,19个站平均偏差近似为零;新的回归方程对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产生一定的修正作用,年平均气温值可调降0.1~0.4℃,月平均气温甚至可下降0.5℃。  相似文献   
28.
利用陕西95个气象站1980—2013年的短历时(1h、3h、6h、12h、24h)降水极值及相应县域1984—2013年的气象地质灾害记录,对陕西短历时降水极值、气象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通过耿贝尔(Gumbel)极值分布模型拟合短历时降水百年极值。结果表明:陕北的子长、佳县,关中的彬县、华阴、武功、千阳,陕南的镇巴、商南、佛坪为短历时降水极值中心。超过一半的站降水极值呈缓慢增大趋势,降水极值与灾害均集中出现在4—10月,两者发生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陕北54.62%、关中48.5%、陕南68.97%的短历时降水极值出现的当天,当地发生了气象地质灾害。利用耿贝尔极值分布模型拟合5个短历时降水百年极值发现,百年一遇降水极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历史极值特征相似,这对短历时降水极值的预测与可能引发的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的预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利用数据流逆推的方式,从最终服务数据、入库、解码、快速质控、原始报文等各环节,对镇安国家级自动气象站2016年9月8日02时的人工观测水平能见度要素突变为0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多个国家站的同类现象进行汇总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水平能见度的观测值确实存在为0的现象,这与数据采集及观测规范设定相关,会对后续的解码入库及数据服务环节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0.
降水数据的审核和记录处理最易出错,主要分两类:1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未审出,需人工判断;2预审员对错误或可疑信息处理不当。1降水与天气现象开始时间矛盾某站2009年9月J文件省级质量控制后提示错误:13日降水与天气现象开始时间矛盾。查数据文件,该日A文件备注栏空白,J文件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