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龙口湾水动力特征及其对人工岛群建设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小、南部最大潮差增大的格局,壅水作用导致人工岛内部水道潮差变化明显。人工岛建设直接占据了龙口湾海域面积,导致其纳潮量明显减小,水交换率呈现南部和北部增大、人工岛北侧以及内部水道减小的特征,人工岛造成的水动力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水交换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工岛群建设导致龙口湾内的潮流、波浪、纳潮量以及水交换等水动力特征减弱,是引起龙口湾水动力条件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滨州市北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地较多且集中连片,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深入分析滨州市北部沿海地区未利用地特点和近几年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开发中应注意加快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抓紧开展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工作、招商引资与以地选商并重、创新开发模式实行高效开发等问题,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做好滨州市未利用地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2013年莱州三山岛黄金海岸海滩剖面等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海图和遥感影像等历史资料,利用数值模拟、泥沙起动流速计算和沿岸输沙计算等方法对研究区的冲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影响冲淤演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2年期间王河口至黄金海岸东端之间岸线保持平衡,黄金海岸岸线全线后退,处于侵蚀状态,黄金海岸西段至刁龙嘴之间岸段由于养殖池建设部分岸线向海推进;1984—2004年期间研究区整体处于侵蚀状态,等深线呈不同程度后退;2004—2013年期间研究区整体呈侵蚀状态,近岸海域侵蚀量在0.5~1m之间,7m等深线以深海域呈微淤积状态,淤积量0.5m;人类活动是影响研究区近期冲淤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和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V-PCA)提取了环境敏感因子,结合AMS14C数据,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对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8.4 ka B.P.以来威海湾沉积物类型均为粉砂,粉砂含量为主、黏土含量次之、砂含量较少,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BasEMMA和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的3个敏感粒级范围(2.6~11.0μm、31.3~63.4μm、256.9~500.0μm)总体一致,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长周期变化事件(8.4~6.5 ka B.P.东亚季风强度减弱;6.5 ka B.P.至今东亚季风强度增强);V-PCA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短周期变化事件(如明清小冰期、西汉小冰期事件等)。以上三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指示了研究区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年12月在福宁湾附近海域8个站位的同步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大潮期悬浮泥沙分布以及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理查森数、水体混合所需的势能、潮动力引起的水体势能变化率的计算结果,初步探讨了水体的垂向混合对于悬浮泥沙垂向分布的影响,研究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结果表明,从湾内到湾外,温度、盐度总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平面上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潮周期内悬浮泥沙浓度变化存在不对称性,总体来说,湾内及湾口处(1#站除外)涨潮阶段悬浮泥沙浓度高,湾外(4#站除外)落潮阶段悬浮泥沙浓度较高。从湾内向湾外,随着水深的增加潮周期内水体的垂向混合逐渐减弱,悬沙浓度的垂向差异逐渐增大。悬浮泥沙输运在湾内及湾口整体表现为向陆输运,在湾外为向海输运。在湾内及湾口处,各分层悬浮泥沙的输运方向大多向陆,且量值较高,而湾外的悬浮泥沙输运方向在垂向上存在差异。由于潮流不对称以及悬浮泥沙的滞后效应引起的潮泵项输运对总的悬浮泥沙通量起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依据沉积物、海流和悬浮泥沙现场实测数据以及水深地形和波浪等历史数据,对该海域单宽输沙量和沿岸输沙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该海域潮流运动以涨潮流为主,沿岸泥沙自SW向NE输运。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涨落潮方向为SW—NE,淤积速率为0.01~0.06m/a,侵蚀速率为0.02~0.1m/a。利用卫星遥感图像以及水深剖面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给出不同时期遥感图像显示岸段自北向南为侵蚀-淤积-侵蚀-淤积,而水深剖面对比显示海区最大淤积量为1m左右,最大侵蚀量为3.5m左右。  相似文献   
7.
自升式平台插桩是地基土在桩靴荷载作用下发生连续塑性破坏的过程,当地基极限承载力等于桩靴荷载时插桩完成。经典土力学极限承载力理论对土体潜在滑动面做了假设,无法有效分析土体内部的破坏过程。因而,研究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对单一地层中插桩时地基土渐进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Skempton、Terzaghi公式计算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同时对插桩深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ge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idal deposition in the Liaohe Estuary based on the multi-year bathymetric charts in 1990, 1996, 2002 and 2005 and Landsat TM images in 1987, 1994, 2002 and 2005. Evolution of the tidal depositional system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n the Liaohe River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50 boreholes drilling and 30 km shallow stratigraphic exploration from 2002 to 2005. The main tidal depositional body of the modern Liaohe River delta is located in the Shuangtaizihe Estuary. The stratum within the depth of 10 m includes tidal bank facies, tidal channel facies and neritic facies with paleo-delta facies underlying them. The sediments of tidal bank faci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and and silt with siltation load and suspended load of about 50% respectively in proportion. The sediment of tidal channel facies and neritic facies is composed of clayey silt and silty clay which belongs to suspended load. The study area was a small bay between the old Daliaohe River, the old Dalinghe River and the Raoyanghe River complex delta since the Holocene to 1896. Many tidal banks formed and expanded rapidly after the Shuangtaizihe River was excavated by labor in 1896.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ve decreased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brake at the Shuangtaizihe River in 1958.The Shuangtaizihe Estuary is in the state of deposition as a whole whose tidal bank is increasing and expanding southward, westward and northward. The maximum expansion speed is 87 to 683 m/a and the mean depositional rate is 0.189 m/a. Erosion occurred in some part of tidal bank with average erosional rate of 0.122 m/a. The tidal channel was filled up with sediment at a migration speed of 48–200 m/a. Geomorphologic changes have happened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runoff, ocean dynamic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main source of sediment changes from river sediment to sediment driven by tidal current and longshore current.  相似文献   
9.
依据2010年在登州浅滩海域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资料,划分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类型,分析了登州浅滩海域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粒度参数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沉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登州浅滩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包括砾石、砾砂、粗砂、中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等11种类...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力和弱动力条件下分别呈"上蚀下淤"和"下冲上塑"特征,夏季台风造成的滩肩侵蚀量大于冬季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