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朱抱真  宋正山 《大气科学》1979,3(3):219-226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具有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青藏高原,东、南毗连广大海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特征在全球范围内富有鲜明的特点,因此这一地区的大气环流及其相连系的天气过程也具有许多复杂的鲜明的特色。我国气象学研究工作者在五十年代就对东亚大气环流作了一系列研究,引起国内外的注意。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活动区域之一,夏季的大气环流及天气过程更为特殊和复杂,在天气预报上也更为重要,因此六十年代以来,对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30周年,本文回顾了有关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大尺度热源、热汇和地形对西风带的常定扰动(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57,28(3):198-224
本文第二部分根据简单的两层斜压模式,用小扰动分别解出地形、热源的常定扰动和地形与热源的共同扰动.作者得到西藏高原对于东亚平均槽、脊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洛矶山加上格林兰高地后更能解释北美槽、脊的形成.在夏季由于西风带的北移,只有地形作用也使得平均槽的强度和位置发生变化.热源的扰动作用对平均槽的生成具有更显著的作用,冬季的西风急流和夏季小槽的生成都和热源扰动更有直接的关系.考虑了热源和地形的共同作用后所得的扰动流型更接近了实现.由此作者提出热源和地形作用通过动力过程在大气环流中相互制约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3.
朱抱真 《气象》1983,9(11):2-4
1979年夏季在我国进行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以下简称“实验”)中,应用数值模拟,流体力学转盘模拟以及理论模式对所观测事实进行了模拟研究,本文将把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作一综合介绍。 一、夏季高原地区的热源分布及其对平均环流形成的影响 所谓“热源”是以某一地区、某一高度上空气的净加热率来表征的。当某一地区、  相似文献   
44.
45.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5,43(4):495-499
谢义炳教授在八十年代初期,发表了关于“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斜压行星波”的论文(以下简称H_3)。在论文引言中说到Rossby波和不稳定斜压波的矛盾;文中提出所谓“空间不稳定”的概念;并在结语讨论中说:这一研究的“所得结果,实质上否定了传统的斜压不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众所周知,自从四十年代,赵九章、Charney和Eady等开创性地提出斜压行星波理论后,几十年来继续发表的研究是极为可观的,但从未看到否定了传统的斜压不稳定理论基本观点的研究。因此H_3引起人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46.
中国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93年JERS-1OVN及1999年LANDSAT-7ETM+遥感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LUCC)及其驱动力。1993-1999年仅6年时间,且末绿洲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草地与湿地面积显著减少,与此同时,沙漠面积增加。LUCC的驱动力首先是政府的政策,而人口的增加及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则是LUCC最直接的因素;为了保护绿洲不受沙漠侵袭,绿洲内及其周围大规模植树造林,使林地面积大增;开垦耕地、盐碱化、沙漠化等则使草地面积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47.
废弃矿区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领域之一.当前,治理废弃矿区已逐渐从初级的复绿、复垦转向“多 元共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其中景观评价在提升资源价值、挖掘矿区景观潜力等方面作用明显,为设计介入矿 区全生命周期和矿区综合治理与开发等奠定基础.由于 VRM、VSM 等传统景观评价方法运用于矿区治理存在 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和评价过程主观化等问题,为此,以大冶铜绿山矿区为例,运用 GIS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并借 鉴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同时兼顾矿区的隐形文化内涵,构建由景观视觉敏感度、景色质量、景观生态、景观格局、 文化价值5小类共17项指标组成的废弃矿区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并以大冶铜绿山矿区为例,通过层 次分析获得景观视觉美学、景观生态以及景观人文3方面的评价结果,以期破解传统矿区治理综合效益低、环境 治理与社会重构割裂等困境,为废弃矿区的规划设计发展和管理提出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48.
俞军真  郑有业  许荣科 《地质学报》2020,94(11):3361-3375
双口山金- 银- 铅矿床地处柴北缘西段,赋存在滩间山变基性- 超基性变火山岩中。矿体由金矿体和银铅矿体组成,成矿作用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双口山含金矿体赋矿围岩及含金石英脉进行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赋矿围岩形成时代为443±2. 9Ma,与区域滩间山群火山岩形成年代一致(440~490Ma)。含金石英脉热液锆石U- Pb年代为402. 8±4. 2Ma,与区域金矿床成矿年龄以及韧性剪切带年龄相接近(~400Ma),代表了金矿体热液作用及成矿时代。结合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表明双口山金银铅矿床是柴北缘造山带在不同造山带演化阶段,由不同成矿作用,在不同时期,相互叠加形成的复合型多金属矿床。金矿体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特征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其成因主要与造山运动过程中的变质和变形作用有关,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于绿片岩相的滩间山群变基性- 超基性变火山岩。银铅矿体为岩浆热液型,成矿与后碰撞造山作用伸展- 构造转换有关的岩浆作用有关,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于晚泥盆世深部含矿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49.
李溢真  于志洋  田欣  宋琳 《海洋科学》2020,44(11):10-18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海蒿子多糖,利用红外光谱法(FT-IR)和PMP柱前衍生化法研究海蒿子多糖的理化特性及糖元组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研究免疫相关因子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海蒿子多糖总糖含量为24.32%,硫酸根含量为5.39%,具有α糖苷键。单糖分析表明,海蒿子多糖主要由半乳糖、岩藻糖、甘露糖组成。进一步体外免疫实验结果表明,海蒿子多糖具有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作用,能够提高巨噬细胞系免疫因子IL-1β、IL-6、iNOS和TNF-α的mRNA表达量。此外,海蒿子多糖还能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提高Bax/Bcl-2的比例,说明其具有抑制肿瘤的效果。ELISA分析表明,海蒿子粗多糖能显著提高RAW264.7分泌NO、IL-1β、TNF-α和IL-6细胞因子。因此,海蒿子多糖不仅具有免疫增强活性,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0.
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生态旅游业是北部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充分认识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业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及其战略选择进行阐述,提出加快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