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农业节水灌溉环境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在分析节水灌溉实施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选择34个因子建立环境指标体系, 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前、后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项目实施后, 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为正值, 有29个环境因子向有利方向发展(Pi>0)。环境变化显著度排序依次是自然生态、社会状况、环境质量、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52.
根据2016年7月和2017年1月在黄海进行的57个站位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大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聚类、优势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7种,其中夏季67种,冬季76种。该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分布在黄海冷水团和长江口附近海域,冬季分布在黄海暖流主轴部分。根据各站位的地理位置和浮游动物相似程度,对黄海浮游动物Cluster聚类和MDS多维定标分析,将夏季划分为4个群落,将冬季划分为3个群落。共计有8个优势种类,夏季的优势种多为桡足类,冬季除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优势度占绝对优势外,其余优势种的优势度较为相近。将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得出:温度、盐度是影响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3.
2006年荣昌地区地震活动增强,调查发现,荣昌县发生的一系列小震活动与附近油气井注水密切相关。荣昌井孔注水与地震活动之间具有时空关系,对注水与地震序列的时序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和丛集性地震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54.
根据2015—2016年夏、冬两季渤海-北黄海2个航次21个站位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现场环境参数,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有浮游动物81种/类,其中夏季渤海57种、北黄海45种;冬季渤海30种、北黄海39种。夏冬两季在两个水域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强壮箭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渤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858.01mg·m~(-3)、6 310.82ind·m~(-3)和2.994;冬季分别为237.89mg·m~(-3)、264.36ind·m~(-3)和2.591。北黄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772.23mg·m~(-3)、4 343.44ind·m~(-3)和2.64;冬季分别为257.52mg·m~(-3)、1 024.56ind·m~(-3)和2.23。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夏季分为3个群落,冬季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和浊度。  相似文献   
55.
四溴双酚A (TBBPA)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广泛存在于空气、水体、土壤以及沉积物中。本研究选取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模式生物,以1/10 96h-LC_(50)为实验浓度,研究了饵料暴露和水体暴露两种暴露方式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暴露方式下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变态率均在90%以上(P0.05)。水体暴露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和生殖没有受到显著影响(P0.05),而饵料暴露组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发育至成体的时间、第一只挂卵雌体出现的时间以及产卵量均受到显著影响(P0.05)。这表明TBBPA能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繁殖产生影响,暴露方式会影响其毒性效应,日本虎斑猛水蚤更易受到饵料中TBBPA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以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 (Pseudoalteromonas sp.strain No. 2 72 )分别降解均聚古罗糖醛酸(PG)和均聚甘露糖醛酸 (PM) ,经 Bio- Gel- P6和 POROS- HQ2 0分离得到 2种三糖纯品 ,经 ESI- MS,1 H- NMR,1 3 C- NMR,1 H- 1 H COSY,1 H- 1 3 C HMQC确定其结构为 Δ4,5-古罗糖醛酸 - α(1→ 4 ) - L-古罗糖醛酸 -α(1→ 4 ) - L -古罗糖醛酸 (简写为Δ GG)和Δ4,5-甘露糖醛酸 -β (1→ 4 ) - D-甘露糖醛酸 -β (1→ 4 ) - D-甘露糖醛酸 (ΔMM) ,为进一步从事构效关系研究提供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57.
58.
有孔虫在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岩 《海洋科学》1984,8(1):30-30
有孔虫是一类有硬壳的海洋原生动物。由于有孔虫化石对沉积环境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因此一直是古生物学家研究最多的生物化石类群之一。对于海洋生态学者来说,有孔虫却又是微-小型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孔虫的食物包括细菌、真菌、颗石藻、硅藻、  相似文献   
59.
SVG在海区信息WebGIS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SVG显示地图信息的优点,提出了利用SVG进行海洋信息服务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基于SVG的海区信息短期预报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最后给出结论:使用SVG开展海洋信息WebGIS的研发工作,可以大大提高海洋信息产品的可视化程度与数据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60.
DNA damage of aquatic organisms living in polluted environments can be used as a biomarker of the genotoxicity of toxic agents to organisms.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toxicologlcal stud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n this article, main types of DNA damage caused by pollutants in water environments were reviewed; methods of detecting DNA damage were also documented for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