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1篇 |
地质学 | 137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分析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625研究所地电场监测站30多年监测的原始资料, 提取了其中8组数据, 包括4组地电场中的长期异常信号和4组对应震级Ms6.0以上的地震震前短临异常信号.发现这些异常信号有以下特征: 地电场中的长期监测图中包括了许多不同大小、距离远近地震的孕震信息, 其中近区大震会主控一条或多条曲线的走势, 远大、近小的地震会造成曲线时上时下的振荡; 从4组地电场短临信号监测图中发现震前地电场异常总体表现为下降(上升)—折返—回跳—发震的模式, 说明地电场异常变化形态具有相似性和重复性, 证明地电场观测确实能监测到震前异常.发现适合该监测站预测发震时间的新方法: 根据折返天数与回跳天数大致相等, 即回跳日期加上折返天数为发震日期, 证明地电场短临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2.
磁法反演属于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具有多变量、目标函数多极值、反演多解性等特点,因此,需要稳定的和高效的优化反演算法.粒子群优化已开始被用于地球物理反演计算,但是对于高维数、多峰值函数,粒子群的收敛精度不高,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如果将混沌局部搜索和粒子群优化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将种群搜索过程对应为混沌轨道的遍历过程,可使标准粒子群优化的搜索过程具有避免陷入局部极小的能力.本文利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用于磁法反演计算.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磁法数据的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标准粒子群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3.
104.
回顾了不同方法对于台湾南投(MS 6.7)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分析了南投地震的构造背景及发震机制。根据太阳黑子数为主要参数的太阳活动度分析,曾小苹和林云芳于2013年4月预测2013年台湾高雄-南投-花莲一带,将发生MS 7.0地震。2013年5月12日,沈宗丕和林命周根据“磁暴月相二倍法” 做了一个短期和临震预测:2013年6月19日前后5天或10天左右,台湾省或邻近海域在内的地震带可能发生一次MS 7.5~8.0级左右的大地震。2013年5月26日,张建国向部分专家通报了基于他自创的全球地震天象干支序列预测图谱做出的中期预测: 发震时间为2013年4月24日-2014年2月10日(高危时区为阴历4-5月);预测地区为嘉义-台南-南投-云林(23.0°~23.4°~24.0°N,120.0°~120.6°~121.2°E);预测震级为MS 6.2~6.6~7.2。利用地震云和云地映对分析和陈界宏的磁异常交点,2013年5月26日23:55,重庆万州吴达兵预测在2013年6月中旬以前台湾云地映对地区(24°±0.2°N,121°± 0.2 °E)将发生ML 6.2±0.4地震。2013年5月27日,黄建文明确发出台湾南投应力集中警报;5月29日,又发布强应力集中持续增强特别警报。2013年6月2日13:43,台湾南投(23.87°N,121.00°E)发生MS 6.7(ML 6.3)地震,震源深度9 km。发震时间落入吴达兵的短期预测区间;落入张建国的高危时区(阴历4-5月);比沈宗丕和林命周预测的短期预测时间范围提前7天;分别落入曾小苹和林云芳的中期预测范围。震中位置与吴达兵的预测完全一致;与陈界宏磁异常交点基本一致;准确落入张建国的预测区间;与曾小苹和林云芳的预测地区一致。震级与吴达兵的预测震级高度一致;落入张建国的中期预测范围;与曾小苹和林云芳的震级预测基本一致。经过对比可以看出,吴达兵的短期预测、张建国的中期预测、曾小苹和林云芳的中期预测都是成功的。沈宗丕和林命周的时间预测是基本成功的。构造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卫星重力异常分析结果表明:屈尺-潮州逆冲断裂是南投地震发震构造;南投地震的发生与菲律宾板块向NWW入欧亚板块中下地壳并使台湾中央山脉向其西侧台湾海峡盆地逆冲有关,是卫星重力异常梯度带或地壳密度陡变带边缘与盆山边界断裂带交汇处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武汉—信阳地区1972~2001年50个MS≥2.8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研究,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划分为四个区,即:江汉平原区(A区)、桐柏—大别—淮北区(B区)、鄂西区(C区)、鄂北区(D区)。A区主压应力P轴的优选方位为SE127°,低倾角,地震规模小,震源深度浅;B区的主压应力轴以NE33°为主,NW333°为辅,反映出与该区走滑断裂相关的应力分布形式。数值模拟分析表明,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沿该区活动断层集中,地震主要由剪应力引起断层走滑错动而产生;A、B、C、D四区的应力作用机制是通过F6、F10、F11、F12等走滑活动断层进行分异和转换的。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根据气候要素的特征周期,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 从大气对流层甲烷体积混合比产品中分解、识别并去除气候和人为因素对应甲烷浓度变化分量, 从而提取出地质活动所引起的甲烷异常幅值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 以龙门山和玉树地区为例, 研究了甲烷异常幅值与地震活动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甲烷异常幅值与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龙门山地区3年间(2004—2006年)共出现甲烷异常峰值13次, 玉树地区2年间(2004—2005年)共出现14次; 其中21次(78%)甲烷异常峰值与地震峰值出现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个月; 两个研究区的间隔天数随时间演化非常同步, 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规律; 龙门山地区异常增幅与地震能量峰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而玉树地区则不存在.最后, 初步探讨了甲烷异常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认为地源甲烷来源于壳-幔流体的上涌; 其值的波动与韧性流变层中地质流体的存储状态及中上地壳"微破裂"、"破裂链"的发育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9.
一年一度的月球和行星科学大会于2008年3月10~14日在美国德州休斯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除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代表外,还有来自日本、印度、中国、韩国等国家的代表.通过参加这次会议,收获良多,这里仅就以下几点感受与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110.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反向轮法的计算机CSD软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计算机实现反向轮法测岩石有限应变的过程, 可提高有限应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开发出了用Visual Basic 5.0编写的CSD软件, 利用岩石薄片图像或者矿物颗粒轮廓图测出岩石有限应变的大小及应变椭圆长轴方向, 同时测出矿物颗粒分布的优选方位.其操作相当简便, 首先统计出图像中0°~180°各方向上矿物颗粒的边界数目; 然后在方位-边界坐标系中投点, 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点的多项式曲线拟合; 最后求出曲线的极值点坐标, 并根据坐标绘制相应的应变椭圆.软件运行中, 统计出的边界数据和拟合曲线以及应变椭圆图形都是可视的, 并能进行相应的保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