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现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底形貌及不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分辨力的声学仪器调查表明,现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底的形貌十分复杂,由于高浓度巨量黄河泥沙快速沉积的结果,使河口底坡出现了大量的不稳定性现象,如塌陷冲沟,高密度沉积物重力流,切割—充填结构海底,V形水下河谷、滑塌等。根据海底扰动程度作了分区,划分了地形单元,并对不同的海底形态的成因作了分析。比较了1985和1986年两个航次考查结果的变动,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12.
锦州湾是我国污染严重的海湾之一,为了能认清楚具体的实际污染现状,更好地进行治理,因此要准确和有效地评价当地海洋污染的损失价值。文章基于海洋功能区,根据锦州湾地区的实际污染情况,建立科学的符合该海域实际污染现状的环境价值体系,结合基于Logstics模型的污染损失率法估算锦州湾海域的污染损失价值。结果得到总损失达到158.833 8亿元,损失价值最大的为工业城镇建设区与旅游娱乐区。说明锦州湾地区在大力发展工业与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导致锦州湾海域价值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3.
潍坊人造沙滩构建于粉砂淤泥质潮滩上,是我国潮滩养滩的首创工程之一,这里潮流速较小,无法起动滩沙,风暴潮的强浪是破坏人造沙滩的主要因素。一期工程抛沙33万m3,一个冬季2次风暴潮侵蚀掉2/3。二期工程延长了东西丁坝,坝头转向中部,沙滩中部增加了T型丁坝,符合丁坝群构建理论,再抛沙30万m3,改善了沙滩的稳定性,半年来监测知无蚀有微淤迹象。  相似文献   
14.
相干声纳条带测深系统采用船舷安装时,连接系统水下单元的钢管在水流作用下可能发生共振和频率锁定而剧烈振动,其下端的以换能器为主的系统水下单元也会随之摆动,使数据质量和测量精度受到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现:连接系统水下单元的钢管越长,钢管越容易在低流速条件下发生共振现象;换能器剧烈摆动会造成大量噪音信号;换能器摆动幅度较大时系统的安装校准会失效。本文通过解析计算得出了在现场操作中不同悬挂长度的钢管发生频率锁定时的控制流速以及换能器最大摆动幅度,认为实际工作中换能器距固定点在1.0m以内是可靠的,并对现场操作中如何减弱和避免涡激振动对系统精度的影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埕岛海区水下岸坡是海底不稳定活动的频发地带,存在着海底差异冲蚀、残留岗丘、沉积物块体运动等灾害地质,对海上工程设施造成极大威胁.通过对海区多波束、声呐、浅剖等声学调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水下岸坡沉积物块体运动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埕岛水下岸坡区沉积物块体运动极为发育,受海区波浪诱发因素的控制,岸坡上部水深3~6 m的区域中,海底沉积物块体运动沿坡向深水方向水平运动的趋势明显,对海洋工程设施影响较大;岸坡下部,沉积物块体运动主要表现为向深部地层的扰动和区域性的失水塌陷压实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在路由区所进行的旁扫声纳及浅地层剖面仪的声波探测和取样分析结果,对影响中韩海底光缆敷设及日后安全防护工程的浅埋岩石与露头、砂波、砂斑、砂香等灾害性地质现象进行了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莱州浅滩是山东半岛北部著名的海岸地貌,位于刁龙嘴外,呈NW—SE向延伸,浅滩众多,水道纵横,地貌状况复杂。目前对莱州浅滩的形成过程、沉积特征少有研究,或只针对某一方面有所论述。通过实地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莱州浅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矿物组成、地貌特征、储砂量和演化过程,认为波浪作用是莱州浅滩形成的主要动力,控制着研究区地貌形态分布和莱州浅滩演化趋势。通过以上研究,结合莱州浅滩现状,指出了其目前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向海滩抛沙养护是当前抵御海岸侵蚀的最佳措施.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很快,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2~3年发展迅速.根据近两年的调查,截至2009年底已有十多处受侵蚀岸段完成或基本完成了海滩养护工程,其中13个典型养护岸段岸线总长度10.39 km,共向海滩抛沙约202.7万m3,平均单宽抛沙率约196.3 m3...  相似文献   
19.
平衡岬湾理论在莱州湾东岸砂质海滩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岬湾海岸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海岸形态,其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岸线的长期冲淤变化趋势,相应的理论模型被提出来用以模拟平衡状态的岸线形态。莱州湾东岸从龙口港至刁龙嘴发育4个典型的岬湾海滩,本文利用常见的3个岬湾模型模拟该处海滩形态,并分析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抛物线模型模拟结果适合本研究区,通过模拟和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域绝大部分岸段将仍然处于侵蚀状态,人为作用在岸线的冲淤演化中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3和2004年冬季风之后的2次侧扫声呐调查结果,解释了湄公河水下三角洲上5个区85个水下大沙丘。沙丘尺度,高1.4~13.2m,长72~672m的属于Ash-ley(1990)分类的大和特大水下沙丘。沙丘普遍具有不对称的外形,陡坡指向W—SW。南海冬季季风引起的冬季环流汇同黑潮(分支)逆流是塑造沙丘的主要动力,据实测,金兰湾外冬季环流表层流速达1~1.4m/s。水下沙丘形成于冰消期低海面时期,如今仍然顺南海冬季环流西侧自N向W—SW迁移,沙丘迁移速率约为2.78×10-5 m/s量级(按流速1.1m/s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