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6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雅风 《地质论评》2010,56(5):683-692
李四光教授1933年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是否确实,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笔者经多年研究得知:(1)牯岭站海拔1165m,现代气候记录告知,7月之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从而判断中纬度山地冰期降温无此可能;(2)沉积物特征包括砾石组成、砾径変化、基质组成、沉积结构、色泽、粘土矿物、擦痕特点等表明主要是泥石流堆积而非冰碛;(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4)借助何培元等著作中古地磁年代以及高价铁与低价铁元素之比值推算古温度,如上述推算古温度的方法正确,就可推断李四光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定的大排冰期基本上在中国西部与北半球处于间冰期的时段内,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李四光的学术误解及其社会名望导致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走过了一段弯路。  相似文献   
82.
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艳君  姜彤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5,27(5):709-714
以长江上游流域及周边113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干流屏山、宜昌水文站的径流数据为基础,对40 a来的气温、降水、参照蒸散量和径流进行了趋势分析.长江上游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尤以1990年代的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其中冬季的增温对年增温的贡献最大,增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年和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年降水的增加主要由于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率的增大,降水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参照蒸散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参照蒸散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主要分布在川江流域.屏山站径流量表现为微弱增加趋势,而宜昌站径流量呈微弱下降趋势,这除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外,川江流域年降水量的下降是宜昌站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青藏高原大冰盖假说的提出与扬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M.Kuhle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冰期发育大冰盖假说,连续发表20多篇文章,喧闹一时,吸引很多人注意,一批中国学者首先反对,不少欧、美、日等国学者专程为此问题上高原考察,结果均持异议。1991年第13届INQUA大会前后,很多学者参加的横贯青藏高原考察,未能看到冰盖假说的任何实证。IGCP计划253项为此问题设立的成问题冰盖工作组,工作组组长N.Rutter专文评论M.Kuhle假说中的许多错误,认为绝大多数学者均拒绝接受冰盖论,但M.Kuhle仍坚持其原先论点。现在可以说在科学讨论中大冰盖假说实际上被扬弃了  相似文献   
84.
The Yangtze Delta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rs in this region provide excep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s,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lso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made in the study region revea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olithic cultures is not continuous, which may be a result of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The analysis of 14C-dated buried paleotrees, peat and shell ridges show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earch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onfirm that human civilization collapsed six times in the Yangtze Delta, matching six high sea level epoches, peat accumulation and buried paleotrees formation periods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are controlled by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changing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5000 aBP-3800 aBP) in about 4000 aBP, after a tremendous flooding event, followed by a relatively backward Maqiao culture (3800 aBP-3200 aBP) confused researchers and aroused their great interes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is a result of several factors, for example war and food shortage, but the flooding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Liangzhu culture epoch is the main factor therein.  相似文献   
85.
PROFESSOR ZHU KEZHEN OPENING UP A PATH FOR RESEARCH ON CLIMATIC CHANGE IN CHINA ShiYafeng(施雅风)(LanzhouInstituteofGlaciologyan...  相似文献   
86.
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讨论意见,经过丁锡祉、王德基、李孝芳、朱莲青、周廷儒、林超、罗开富、施雅风整理归纳,由施雅风代表报告,如有疏漏错误之处,统由报告者负责。  相似文献   
87.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3,25(5):517-517
崔之久、张威<末次冰期冰川规模与"冰川异时性"问题的讨论>(冰川冻土, 2003, 25(5): 510-516)一文(以下简称崔文)对末次冰川发育的区域变化、发生环境提出若干发人深思值得重视的问题. 崔文提出的新见解, 本人读后, 有的赞成, 有的反对, 有的认为应进一步探讨, 暂难定论.  相似文献   
88.
可预见的青藏高原环境大变化(摘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国家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 ,一切长远的基础设施 ,如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地下资源开发和农、林、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 ,都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协调进行。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特别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 ,更要密切注意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大趋势和人类活动增加对生态和资源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估计这种趋势 ,预筹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力求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利行为。1 .青藏高原变暖趋势大于全球平均趋势由于全球工业化和森林砍伐的后果 ,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 CO2 )的含量已从 2 0 0年前2 80 ppmv,…  相似文献   
89.
40 ka以来青藏高原的4次湖涨期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玉连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241-251
40 ka来青藏高原现在封闭湖区至少经历了4次显著的湖泊扩涨期. 40~28和9.0~ 5.0 kaBP湖涨期是高原暖湿气候时段的产物, 分布范围最广, 湖涨最为显著; 其产生于岁差周期高太阳辐射阶段, 强劲的夏季风形成的丰沛降水是造成湖涨的主要原因. 40~28 kaBP湖涨期, 高原湖域浩瀚, 河湖串联, 湖泊呈现40 ka以来的最高最大湖面. 19~15和13~11 kaBP期间, 高原湖泊扩涨存在区域性, 前者同高原冷湿气候与季节性冰融水增加有关, 后者则与末次冰消期冰融水与夏季风降水增加有关. 造成湖涨期表现形式与环境机制复杂多样的原因, 是北方冷气候事件, 特别是Heinrich事件叠加在由岁差周期太阳辐射变化驱动的夏季风强弱变化背景之上, 高原阶段性冷湿与暖湿环境及其由此形成的高原冰融水阶段性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
在同一季风作用区域内,相同天文辐射、降水量、地理环境(包括地形与海拔)的地区其气候是相同或相似的。而这种相同气候条件下的下垫面条件和各气候因素又是相同或相似的,因而其表面蒸发量也应该相同或至少相差不大。利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多次逼近法,可定量估算J.E.Kutzbach能量平衡方程中的各气候与水文参数,并据此定量估算封闭流域的蒸发量、降水量。用此法,对青海湖在全新世大暖期高湖面稳定存在时的流域年降水量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当时青海湖流域年降水量为585±10mm左右,比现代流域年降水量多200m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