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81.
为准确的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提出在波动分析法约束下,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的新思路。即通过波动分析法界定剥蚀的区域和厚度范围,再精确计算原型盆地剥蚀量。并以惠民凹陷新生代为例,首先运用波动分析原理,得出反映凹陷形成与发展的主周期波为57,27和7.5Ma,根据7.5Ma的周期波反映凹陷内不同沉积期间断面的剥蚀情况,来确定区域的剥蚀范围。然后根据惠民凹陷的地质特点及资料情况,采用沉积速率法、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地层对比法等来恢复局部地层的剥蚀量。在波动分析法的约束下,参考地质沉积史和构造演化分析的结果,综合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以确保计算结果精确。研究结果表明:受波动旋回的影响,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普遍存在剥蚀,剥蚀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凹陷边缘或靠近隆起区,剥蚀量最小的区域是阳信洼陷,说明该区沙四上亚段和孔二段烃源岩没有遭受破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82.
断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断层输导油气和封堵油气的双重作用。究竟起哪种作用主要取决于断层不同部位、不同层段封堵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差异性。本文基于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大量断层圈闭油藏的实际钻井资料,从断层活动速率、生长指数、泥岩涂抹因子(SSF)、断层泥比率(SGR)等角度建立了油气"穿断运移"模式和定量评价方法。指出对于恩平凹陷新近系圈闭而言,当控圈断层粤海组沉积期的活动速率<10m/Ma或生长指数<1.1、SSF>1.8~2.1或SGR<0.35~0.42时,油气能够横穿断层运移。基于这项研究,预测了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带A1、A3、A4和南部隆起带A20等构造控圈断层的侧向开启部位和层段,推动了多个构造的钻探和3个商业油田的发现,证实了油气"穿断运移"模式和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具有类似地质特征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83.
陆上油气勘探开发正向着超深层领域发展,中国石化钻遇的超深井普遍存在着压力系统复杂、地层岩性复杂、储层流体复杂、工程力学复杂等工程地质特征。钻井工程面临着设计优化难、施工风险大、钻井速度慢、工程质量控制难度大等技术问题。在钻井施工中表现为钻井周期长、复杂情况和故障多、工程投资大,甚至有些井难以钻达目的层。2005年以来,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石油高校、油田企业组成“产—学—研”攻关团队,以川东北、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为依托,紧密围绕“优质、安全、高效”攻关目标,强化室内模拟和理论分析,加强以新型工具和新材料为载体的技术攻关,强化技术集成应用,研究形成了多信息综合反演钻井地质环境因素精细描述技术、基于钻井工程风险评价的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大尺寸井眼气体钻井及流体安全转换技术、高效破岩工具及配套技术、基于常规导向的超深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超高温及超高密度钻井液技术、高酸性气田胶乳防气窜水泥浆固井技术等7项技术创新成果,并开展了现场试验及工业化应用,形成了超深井钻井配套技术,使我国超深井钻井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284.
干热岩作为一种可再生的高温地热资源, 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干热岩温度除深部钻探手段外无法直接测量, 但是可以通过大地热流、居里面埋深、酸性岩体分布、壳内低速高导体及构造应力场等指标间接反映地下的热异常.辽宁省大地热流值高值点主要分布于辽阳-海城-盖州一带, 其次为下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辽宁省居里面隆起区绕辽北拗陷区呈环状分布, 隆起中心居里面埋深均在18 km以浅.高放射性花岗岩主要为早白垩世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辽东及辽南地区.海城东西两侧约40 km范围内存在壳内低速高导体, 埋深10~20 km.区内张性断裂以NE-NEE向为主, 郯庐断裂带为贯穿辽宁省的NE向岩石圈断裂, 大型NE-NEE深壳断裂主要分布于辽东地区.通过对辽宁省干热岩资源赋存指标的分析, 结合中国干热岩资源的分类, 初选出鞍山-海城一带作为高放射性干热岩资源靶区及下辽河盆地作为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靶区.  相似文献   
285.
一种基于时态树结构的时空数据的动态可视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设计一种时态树结构,运用多时态矢量空间数据动态关联算法建立地理实体变更的历史亲缘继承关系,作为时空对象动态可视化的时态版本数据源;基于时态树结构,设计并实现了动态形变图和动态专题图等动态可视化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86.
矢量河网数据的渐进式传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个无几何数据冗余的河网渐进式传输多尺度数据结构。结合目标层次的河流选取和几何细节层次上的曲线化简建立河网多尺度数据结构。基于该数据结构,在Web环境下实现了河网数据的渐进式传输。  相似文献   
287.
炮点和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位置校正是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环节,也是获取高精度三维速度结构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南海洋陆转换带(Continental-Oceanic-Transition zone,COT)IODP367/368钻探区开展的三维OBS深地震探测数据,开展了炮点及OBS位置校正研究,新的校正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利用连续三个炮点的平均航向对中间炮点进行位置校正,更真实地反映气枪枪阵与船体之间的软连接状态;(2)根据"滑动窗口"思想将海水声学速度阈值划分成N等份,通过循环测试获得全局最优的OBS位置校正结果,改进了前人方法只能获得局部最优解的问题;(3)针对单条测线穿过的OBS,通过加入其临近测线的直达水波走时,构成视双测线OBS位置校正法,提高了校正精度.49台OBS位置校正结果表明,除3台单测线法校正的OBS在垂直测线方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其余误差范围均为35 m左右.本文改进的OBS位置校正方法,不仅提高了单条测线穿过的OBS位置校正精度,保证后续三维地震结构研究的可靠性,而且为今后类似的OBS位置校正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88.

将宽频带OBS用于海底天然地震长期观测,在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2015年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宽频带海底天然地震观测试验.根据回收的1台海底地震仪(OBS04)与国际地震台网的718台陆地地震台站,共记录到7562个P波走时和5002个S波走时数据,利用Hyposat地震定位方法,对马尼拉俯冲带北部(119°E—123°E,19°N—22°N)在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期间的264个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地震重定位的结果及定位误差分析表明,在海域布设的OBS04台站让地震观测的空间分布更为合理,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更为集中,与地质构造吻合良好;浅部的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分布密集,与浅部断层发育有关;重定位后的4条震源深度投影剖面,从不同角度较好地约束了俯冲板片上边界的板片形态,板片倾角在浅部0~30 km区间约为10°~22°,随着深度的增加,俯冲板片逐渐变陡,在深度120~180 km处倾角约为41°~58°.该项研究为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板片形态提供了重要约束,而且为今后长期天然地震观测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289.
针对短突发信号捕获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度和性能联合优化的卫星导航信号捕获方法,推导分析采用并行频率搜索的分段相关-视频积累捕获算法的捕获性能和计算复杂度构建联合捕获优化因子.对不同频率搜索间隔、不同接收机灵敏度和不同相关器个数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其计算复杂度和捕获性能联合最优的分段数,并与传统单一捕获性能优化方法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值与载噪比(CNR)、频率搜索间隔等因素相关,可以有效控制捕获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在输入CNR为45 dB-Hz、相关器个数为8、多普勒搜索间隔为2 000 Hz的情况下,相比于传统捕获优化方法,可降低21.2%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290.
海洋浮游植物的脂肪酸:组成、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酸在海洋生物的各种生理和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中脂肪酸的主要生产者,并通过各种过程被各级海洋生物利用.本文综述了浮游植物不同类群中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各种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胞内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以及海洋微藻中脂肪酸对浮游植物细胞及海洋其他生物的作用及意义;并探讨了浮游植物的脂肪酸组成在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