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2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沙ODP1143站有孔虫同位素变化对地球轨道驱动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143站5 Ma有孔虫稳定氧、碳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南海南部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在斜率和岁差周期上对地球轨道驱动的线性响应. 赤道太平洋地区频繁爆发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与氧、碳同位素相对于地球轨道驱动呈相反相位相关. 北极冰盖在3.3 Ma的扩张可能影响了气候变化100 ka周期的发展, 它的进一步扩张可能导致该周期成为晚更新世冰期旋回的主要周期. “中更新世转型”事件对南沙海区同位素变化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1143站有孔虫的碳同位素在长偏心率周期上与地球轨道驱动高度相关, 且在短偏心率周期上领先于氧同位素的变化, 这进一步突显了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结合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和δ18O、δ13C的年际变化,对南沙群岛美济礁滨珊瑚骨骼岩心的密度条带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密度带变化模式多样,初步可归纳为如下3种类型:(1)宽度相近的高低密度条纹均匀、相间地排列,一对高低密度条带平均宽约4 mm;(2)在骨骼主生长轴上由近于均匀分布的细密度条带组成,高低密度条带对平均宽约4 mm,但在主生长轴的两侧,多条细密度条带合成一条较宽的密度条带,高低密度条带对平均宽约10mm;(3)主生长轴上和其两侧的骨骼密度条带均由细密度条带组成,合成的高低密度条带宽分别约7和4 mm。与滨珊瑚骨骼δ18O的对比分析表明,第1种类型的细密度条带对不代表骨骼一年的伸长量,因为高低密度带和δ18O的峰值和谷值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系。第2种和第3种类型中由细条带组成的宽的高低密度条带对很可能是年周期性的。  相似文献   
14.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中更新世过渡期的古海洋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上部约25 m样品中所含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结合转换函数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第四纪近1.6 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在第四纪的冰期旋回中变化幅度超过了5℃,而温跃层深度自1.6 Ma以来有所变浅,进一步论证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通过对暖池区和南海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比较,发现南海南部和暖池的海水在第四纪具有较好的连通性,而南海北部则受季风控制影响较大;同时,赤道东、西太平洋及南海,自1.6 Ma以来温跃层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浅。研究中发现中更新世过渡期(MPT)在许多古海洋学指标中都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以此为界,对0~0.9和0.9~1.6 Ma两个时间段的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表层与次表层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差值与地球轨道参数ETP分别作交叉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暖池在响应全球气候转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低纬特有的热带气候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海洋因素对镇江以下长江河段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进行三角洲沉积相分析中,常常遇到各种相指标互相矛盾和海进界线及地层界线互不吻合的现象。为了正确认识三角洲层序和三角洲地区冰后期沉积层的结构,我们选择长江镇江以下河段作为对象,进行水文和现代沉积的观测。由于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条  相似文献   
16.
1993~1996年南海中部海洋沉降颗粒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南海中部1993~199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了稳定同位素值、颗粒总通量、碳酸盐、生物蛋白石、有机碳、表层初级生产力、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属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通量都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在季风转向期出现低值.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ita glutinat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含量也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都出现高值,但Globigerina bulloides,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等种则在东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分析还发现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Globorotalia menardii等种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有孔虫总通量和碳酸盐通量等从1993到1996年存在下降趋势,而Globigerina.bulloides和Globigerinita glutinata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生物蛋白石通量等在该期间显示为上升趋势.浅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比深层的高.研究表明海洋沉降通量和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主要受与东亚季风相关的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海洋水文条件变化所控制,深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低应与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114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3.2~2.0MaB.P.)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3.2~2.0MaB.P.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2.7MaB.P.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北陆架的海相更新统下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生物事件的观点论述和探讨了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在南海北部的划分。南海北部陆架有跨越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的海相地层,其中莺歌海一琼东南盆地的海相第四系厚达2000m左右,是我国除台湾省外研究海相更新统下界的最佳地点。该盆地钻孔中的浮游有孔虫与钙质超微化石群的垂向序列,与意大利Vrica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国际层型剖面可以对比,得出1.64Ma的界线值,但在界线上下岩性和化石群均无明显变化,难以在实践中使用。相反,界线下的Globorotalia multicamerata sensu lato末现面上下,浮游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例和壳体保存状况发生剧变,地震剖面上亦显示下削上超的接触关系,代表着大约2.00—2.50Ma前一个重要的沉积间断面,此面还可追索到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盆地。西太平洋等地海相地层中与此期相应也有明显的沉积环境变化。为此,建议以此面作为划分南海北部上新统一更新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19.
南沙深水区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沙深水区17957和17959两柱状样多门类的生物事件研究,发现9个生物事件。其中放射虫事件6个,有孔虫事件2个,钙质超微化石事件1个。这些生物事件直接与氧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对比所得的年龄,与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龄均相对应。这是中国海深海区第四纪地层第一次多门类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将为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层学基础。这两个柱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为南海最低沉积速率区(1.0~19cm/103a)。  相似文献   
20.
在AMS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南海北部MD05-2905站高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粒度、元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在11.2~8.5kaB.P.期间发生异常,根据夏季风指标认为这是夏季风极强事件。将本站位相同纬度(20°N)的夏季平均日辐射量与季风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全新世早期(11.2~8.5kaB.P.)东亚夏季风极强事件对应着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和热带辐合带(ITCZ)的位置向北移动,说明全新世早期夏季风突然增强可能是在岁差周期控制下,较高的太阳辐射量驱动了热带辐合带(ITCZ)及其有关的雨场向北移动,在南海北部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导致氧同位素偏负、碳酸盐的含量较低以及线性沉积速率较高。这与前人对相邻地区湖光岩玛珥湖的孢粉研究、江西南岭地区泥炭的记录以及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该季风最强事件与阿拉伯海发现的早全新世季风最强事件以及根据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早全新世甲烷最大值推测低纬地区湿地扩张相一致,这反映了南海北部全新世早期与全球低纬地区早全新世气候变化格局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