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4篇
  免费   457篇
  国内免费   605篇
测绘学   337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227篇
地质学   1557篇
海洋学   47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南海西北部雷琼区域出露大量晚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且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其地幔存在类似地幔热柱特征的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及其对表层地质过程的影响,本文选择位于雷琼区域的北部湾盆地和珠三坳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它们早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与基底隆升有关的剥蚀面和岩浆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晚中新世构造沉降速率表现为低速异常;晚中新世以来,研究区发育了2个因基底隆升形成的局部剥蚀面,剥蚀范围大致以雷琼火山区为中心呈环状分布,中心区域剥蚀量较大,累积厚度100~200m;中中新世后研究区部分区域因岩浆活动导致上覆地层隆起和沉积环境变化.分析表明雷琼地区深部低速异常体对表层升降影响有限,推测该深部异常体规模较小,可能是深部更大规模异常体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992.
沿着山东半岛的南海岸,发育一条由榴辉岩、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组成的镁铁、超镁铁岩带。自东北向西南成群集中分布在荣成、日照、莒南、赣榆和东海等地。前人曾对东海、莒南、日照地区的榴辉岩做过比较详细的研究。对其形成的时代多认为是前寒武纪的产物。荣成地区的榴辉岩类主要分布在腾家集、大疃等地(图1)。它们有两种产出,其一产在超基性岩内,呈透镜状、脉状产出,产状与超基性岩似一致,突变接触。其二产在胶东群变质岩系中。直接围岩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大理岩。单个岩体多呈透镜状,似层  相似文献   
993.
隧洞涌水预测是隧洞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而分析涌水条件、识别涌水来源是涌水量预测的前提。本文以滇中引水工程大坡子隧洞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合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同位素结果,厘清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隧洞涌水补给来源;在此基础上,利用解析法和数值法对隧洞最大单位涌水量和正常单位涌水量进行计算,并将预测涌水量与实测涌水量进行了对比。其中,基于FEFLOW构建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耦合模拟区域宏观流场的同时,采用多时间序列与各类内边界综合赋值的方法刻画动态施工过程。结果表明:解析法可以在工程初勘设计阶段高效计算隧洞涌水量,但不能动态预测隧洞涌水变化且在地下水位较高区段预测精确度不如数值法;数值法能够精细刻画含水系统结构、参数分布以及隧洞施工工况,能较精确预报施工涌水量变化;故采用解析-数值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涌水量预测效率和精度。本文采用的方法和模型对于大风险隧洞突涌水灾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渔业经济增长十分重要。文章在对2000—2019年近海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近海渔业存在的问题,如海水养殖资源浪费严重、海洋捕捞过度、渔业专业人才流失和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近海渔业从传统产业型向业态创新型转变、资源掠夺型向资源养护型转变和单一生产型向产业链型转变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黄琦  徐少林  徐磊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17,29(5):1209-1216
休眠卵库作为淡水枝角类生物与遗传信息的储藏库,从沉积物休眠卵库中萌发的枝角类对现生种群的数量与种群遗传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分别采集流溪河水库盔型溞的现生种群和沉积物表层(0~10 cm)的休眠卵,扩增现生种群与休眠卵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构建了单倍型网络.休眠种群相比现生种群有着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初期现生种群分别为0.562、0.00104,末期现生种群分别为0.726、0.00331,休眠种群分别为0.815、0.00761.流溪河盔型溞现生种群与休眠种群存在双向基因流,现生种群到休眠种群的有效迁移率为490.9,休眠种群到现生种群的有效迁移率为527.5.通过构建贝叶斯系统树验证了休眠种群和现有种群中并不存在隐种或者亚种的分化,休眠种群与现生种群之间没有出现较大的遗传分化,现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来自于休眠种群,水库的休眠种群更能反映种群真实的遗传多样性.休眠种群与现生种群之间的基因流与休眠卵库大小无关,与休眠卵的萌发有关.  相似文献   
996.
樊贤璐  徐国宾 《湖泊科学》2018,30(5):1225-1234
本文首先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应用变异系数法与信息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社会服务功能协调发展度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并给出从湖泊综合发展水平和湖泊协调发展度两方面度量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等级划分标准.应用此评价方法,以白洋淀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健康状况及协调发展状况的模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白洋淀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不健康病态萎缩状态,湖泊协调发展度属于临界协调发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生态完整性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方面的协调性和发展性进行湖泊健康评价,从协调、发展的角度为湖泊管理建设提供建议.同时研究表明协调发展度湖泊健康评价法具有计算简单、适用性强的特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湖泊健康评价.  相似文献   
997.
济南市不同区域水生生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生生物与水环境因子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水生生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对制定水生态系统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于2014年5、8和10月,对济南市水生态系统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共设36个采样点,采集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四种生物,并测定了26个水环境因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小提琴图法和冗余分析法,筛选主要的水环境因子,分析济南市水生生物丰富度和主要水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共筛选出6个主要的水环境因子,分别为流量(Flow)、溶解氧(DO)、栖息地质量指数(QHEI)、电导率(Cond)、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黄河区Flow、DO、QHEI和水生生物丰富度均较高,小清河区COD、TN、Cond和水生生物丰富度最低.黄河区Cond与鱼类丰富度呈显著相关,城区TN与底栖动物丰富度呈显著相关,小清河区COD、DO和QHEI对水生生物丰富度有显著影响,徒骇马颊河区TN对水生生物丰富度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为济南市水生态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98.
湖滨带是湖泊与陆地生态系统间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能够保障周围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随着湖滨带被持续开发与利用,人为干扰对湖滨带的影响逐渐增强.大型底栖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之一,也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了解湖滨带开发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20年8月对洪泽湖湖滨带49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9种,隶属3门7纲17目26科44属,各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差别较大,介于6.67~1386.67 ind./m2之间,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口型湖滨带和大堤型湖滨带与其他类型湖滨带差异显著,而围网型、圈圩型和光滩型3种湖滨带类型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均不显著.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腹足纲的环棱螺属是造成不同湖滨带类型差异的主要物种.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悬浮物(SS)、溶解态总氮、pH、透明度(SD)、浊度、水生植物盖度和扰动指数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显著影响.考虑不同湖滨带宽度的开发利用情况,发现湖滨带开发利用200 m范围内,物种-环境解释率最高,说明200 m湖滨带范围内的开发利用情况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最大,对湖滨带200 m范围内的开发利用应该加强管控.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湖滨带开发利用主要通过影响水生植物盖度、总氮、硝态氮、叶绿素a、SS、SD等进而影响大型底栖动物,且围网也会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99.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以不同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时期为6月(生长旺盛期)和8月(暴发高峰期)的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富营养化条件下水葫芦的生长及表型可塑性响应特征,以揭示水葫芦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水葫芦的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叶柄数、叶柄宽、叶片数、叶长、叶宽、匍匐茎数和分株速率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各性状参数在暴发高峰期均略高于生长旺盛期;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茎生物量高于根生物量和叶生物量;水葫芦生物量的分配以及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根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和茎叶比等)因生长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特征;水体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硝态氮、氨氮和叶绿素a浓度分别与水葫芦的茎生物量、叶宽、匍匐茎数和分株速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根长、株高、叶生物量比和茎叶比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葫芦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在0.009~0.792之间,叶重比的可塑性指数最大,根冠比最小,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下的可塑性指数最大.在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水葫芦通过外部形态结构调节和生物量的配比关系,产生了有利于其入侵和存活的较强的表型可塑性,是其生存繁殖的重要响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为确保高铁设施的安全,针对强夯振动的特点,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选取离桥墩最近的夯点进行检测,在附近三个桥墩处设置三组检测点,每组三个分向(径、切、垂),对强夯造成的地面振动速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根据国家标准,该次强夯振动不会对桥墩产生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