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0 毫秒
231.
海岸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地及载体,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海岸线具有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如数量有限性、整体系统性、地域差异性、功能多样性等。文章基于海岸线的特殊性,从我国海岸线利用现状出发,立足区位、功能、管理等角度探讨海岸线的特点和属性,并提出海岸线资源管理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232.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迅猛,无论在政策和技术上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但随之而来在管理上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文章介绍了我国海水淡化用海的发展情况和管理现状,通过分析海水淡化用海的海域使用特征,梳理出我国海水淡化用海的管理要点,并针对我国海水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3.
人工海岸为实施沿海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空间保障,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出现了破坏生态、影响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人工海岸的生态化建设效果评价,对了解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效果、科学评估全国及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明确了具有自然海岸生态功能的人工海岸的内涵,构建了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评价单元、范围及评价标准等内容,初步形成了一套人工海岸的生态化建设效果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可为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人工海岸的生态化建设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34.
以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某段拟压覆矿产资源为例,探讨了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根据不同的矿种、不同的开采方式,综合运用“条例”和岩层移动角来确定建设项目的拟压覆范围以及压覆范围内的资源储量,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35.
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各试点省份和地区均在探索如何有效开展“点面双控”,并逐渐形成点面双控的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在归纳四川省喜德县地质环境条件和前期防灾减灾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在喜德县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现有地质灾害四大体系,提出了包含五个板块的点面双控体系:风险调查评价与动态调整板块,提高“点面双控”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监测预警与响应处置板块,提高“点面双控”监测覆盖面、预警准确度和响应效率;风险常态管理与防御板块,提升“点面双控”常态防御能力与管理水平,推动防御和管理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科普宣传与培训演练板块,提升“点面双控”全民认知水平和避灾能力;制度建设板块,完善责任体系,制定双控制度。通过上述工作,实现了喜德县风险隐患动态监测与常态化防御,提升了喜德县地质灾害防控能力,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36.
目前塌陷区监测方法有多种,而单一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多元化数据的需要,以华北平原区永城某矿山地面塌陷监测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多种监测技术方法系统对某煤矿山进行精细化监测,即采用常规的水准测量方法监测重点地段(小区域),采用GPS连续运行参考站实时地监测重点采面,采用D-INSAR技术监测全区,从而获得矿区大范围、小区域、实时采面的多目标空间监测数据,为管理部门和矿山企业做好应对策略和风险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同类矿山开展地面塌陷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7.
川西高山-亚高山区域作为中国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川西高山-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对增温变化敏感,但对其草地生态系统群落及其稳定性对增温的响应研究仍存在不足。由于指标选取单一、研究尺度小等研究方法问题,已有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不足。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在贡嘎山东北坡雅家埂峡谷地带,沿海拔3000~4130 m设置4个高山-亚高山草地样地,采用两种常用的模拟增温模式(OTC增温和带草皮下移增温)模拟环境温度升高,研究2012—2017年期间,不同海拔梯度上草地物种丰富度、群落高度和盖度、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增温的响应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变化与群落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OTC增温仅在高海拔寒冷样地降低了物种丰富度,不影响中低海拔样地的物种丰富度;下移增温增加了高海拔寒冷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却降低了低海拔温暖样地的物种丰富度;(2)OTC增温仅增加了高海拔寒冷样地的群落高度,下移增温显著增加了所有海拔梯度上的植被高度;(3)在两个中间海拔梯度样地,两种增温模式都降低了杂草类植物盖度,却增加了莎草与禾草的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