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21.
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是纳岭沟铀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位,该层段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砂体连通性、渗透性好,富炭屑、黄铁矿等还原质,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条件。本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纳岭沟铀矿床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岩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观察含铀矿目的层砂岩中的蚀变现象及蚀变矿物特征,探究黏土矿物、黑云母等矿物的蚀变转化关系。通过α蚀刻径迹、电子探针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纳岭沟铀矿床铀矿物的成分类型和存在形式进行探究。探讨含铀矿层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矿物存在形式之间的关系,发现纳岭沟铀矿床铀的富集、赋存形式、成分类型与含矿砂岩中的矿物蚀变转化中的物质交换密切相关,纳岭沟铀矿床铀成矿是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叠加了后期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2.
井下定向钻进是实现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和防治底板突水的重要途径,多采用回转钻进的方法,钻遇硬岩地层时,钻进效率低、钻孔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影响了井下瓦斯抽放钻孔等的工程进度及成孔质量。赵固一矿井下灰岩地层钻进试验结果表明,使用SC86H型高能射流式液动锤实施冲击回转钻进,通过合理控制泵压、转速和钻压,钻进效率较常规PDC钻头回转钻进提高了3倍,节约了钻进成本。  相似文献   
123.
随着全球各大GNSS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完善,特别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建设,将来在任意时刻至少能接收到10~20颗卫星,这些丰富卫星信号为利用单站GPS斜路径获取空间水汽分布特征提供新的契机。本文针对传统地基GPS获得的可降水量PWV仅能反映水汽的一维信息的特点,采用单站地基GPS斜路径方向的观测水汽总量SWV,绝对VSWV和相对VSWV,对香港暴雨期间水汽变化做了实验分析,并对GPS单站所能覆盖的范围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站的绝对VSWV和相对VSWV能较好的反映水汽的空间分布,从而利用离散GPS监测站实时监测水汽空间变化提供了一种高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4.
基于覆盖合肥地区的2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时序处理方法获取2017-11~2019-10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分析主城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获取地铁网络沿线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铁线路沿线发生不同程度形变,形变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西南部,最大沉降速率达到35 mm/a。对池河-西山驿断裂形变场进行宏观分析,并结合时空同步的跨断层水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认为2种数据的垂直形变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推测数据的垂直升降变化可能受断层拉张和挤压交替控制。  相似文献   
125.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四肢烦热的临床经验。黄教授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谷气下流郁遏于下焦,郁而生热上冲,伏于四肢肌肉脾土之中而蒸蒸化热,从而出现四肢烦热之症状。运用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审证求因,采用甘温除热的方法,补其脾胃、升其清阳、复其元气、泻其阴火,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显著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6.
云南西部有大量低品位金矿资源,且具有嵌布粒度不均匀、矿石结构复杂、解离不完全等特点,传统工艺矿物学分析不易快速、准确测定金赋存状态及载金矿物的嵌布特征。本文利用矿物自动分析系统(MLA)、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滇西多金属金矿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该矿的矿物组成、嵌布粒度、连生及包裹关系,同时阐明了载金矿物的工艺矿物学性质对金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主要以游离态自然金的形式存在,嵌布粒度极细,主要集中在0.01~0.02 mm粒度级别;小于0.074 mm粒级的金占原矿总金量的50.08%,其余金以微细包裹体分散于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等载金矿物中。但载金矿物粒度较细,解离性差,嵌布不均匀,因此提高载金矿物解离度是提高金回收率的一个重要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27.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邵龙义  鲁静  汪浩  张鹏飞 《沉积学报》2009,27(5):904-914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人们理解聚煤作用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煤岩系旋回性与不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密切相关,认识到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形成于基准面(海平面)抬升过程,相继提出幕式聚煤作用、海侵过程成煤、事件成煤作用、海相层滞后阶段聚煤等基于层序地层分析的聚煤作用理论。同时概括出层序地层格架下基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的关系的厚煤层聚集模式。今后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对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样式、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优质煤炭资源聚集模式、煤层在地球演化的长周期过程中的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索,此外,针对中国五大聚煤区的成煤时期及盆地构造背景的特殊性,中国学者还会进一步总结其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以及聚煤模式,并将其用于指导中国优质煤炭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128.
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地质特征及铀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音戈壁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地内塔木素铀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发现矿床产于因格井凹陷巴音戈壁期微斜坡,晚白垩世和古近纪剥蚀窗口的发育,为成矿流体向盆地内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矿床的主要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二岩段,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扇三角洲砂体发育。巴音戈壁组上段二岩段与巴音戈壁组上段一岩段、三岩段构成有利的"泥-砂-泥"地层结构,有利于含铀含氧水向盆地内运移和层间氧化作用的发生。矿床内氧化带可划分为完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矿体主要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受氧化带前锋线和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矿床内参与铀成矿作用的还原介质主要为内部还原介质和外部还原介质。内部还原介质为目的层本身的有机质、黄铁矿等;外部还原介质为巴音戈壁组上段一岩段、三岩段暗色泥岩中发育的有机质、深部油(气)等。盆地内铀矿化与盆地的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铀成矿作用表现为3期,第一期早白垩世中-晚期((109.7±1.5)Ma~(115.5±1.5)Ma),第二期为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45.4±0.6)Ma~(70.9±1.0)Ma)、第三期为新近纪((12.3±0.2)Ma~(2.5±0)Ma)。塔木素铀矿床矿体主要为砂岩型、砂泥混合型、后生泥岩型和同沉积泥岩型,矿体受层间氧化带和沉积相变控制明显。通过矿床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氧化带、有机质和铀矿化等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矿床铀成矿模式和矿体成因模型,为后期铀成矿作用标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9.
为解决GNSS定位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室内定位近年来成为定位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满足室内定位和导航服务的需要,该文采用iBeacon信标节点,设计了一种蓝牙技术为基础的室内定位系统。利用不同AP对位置的影响差异,实现空间分割以自动构建指纹数据库,结合用户的运动状态实现室内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文的定位方案在500m2的室内环境下,定位精度优于2m,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定位导航功能。  相似文献   
130.
张鹏飞  李凤杰  王佳  陈政安  张玺华  李智武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30-2024030030
在四川盆地北部旺苍双汇剖面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地层中发现了陆源碎屑岩沉积,其区内对二叠纪瓜德鲁普世早期古地理演化及二叠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沉积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的方法,对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和物源条件进行了分析。栖霞组陆源碎屑岩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滨岸沉积环境,指示区内经历过短暂的海平面下降。岩石学及锆石形态特征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碎屑锆石U- Pb测年结果显示年龄主要集中在2600~2400 Ma、1800~1200 Ma、1000~700 Ma和500~400 Ma 4个峰值区间,反映物源成分较为复杂,指示碎屑颗粒经历了较长距离搬运或再旋回。通过对比锆石年龄频谱发现,栖霞组碎屑岩与扬子地块志留系—二叠系碎屑岩及前寒武系基底岩体均具有相似的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扬子地块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是碎屑锆石的初始来源,上扬子北缘志留系—泥盆系可能为栖霞组碎屑岩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物源供给。栖霞组碎屑岩的出现指示研究区在瓜德鲁普世早期由于海平面的下降,局部水下隆起短暂暴露形成了海岛或古陆并遭受剥蚀,为碎屑岩形成提供物源。基于栖霞组碎屑岩所指示的沉积环境和物源条件,恢复了研究区瓜德鲁普世早期的古地理格局。栖霞组陆源碎屑岩的发现对揭示四川盆地北部瓜德鲁普世早期地貌分异及古地理格局转换提供了新的证据,为区内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