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19篇 |
免费 | 1660篇 |
国内免费 | 18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54篇 |
大气科学 | 1170篇 |
地球物理 | 1456篇 |
地质学 | 5223篇 |
海洋学 | 1201篇 |
天文学 | 140篇 |
综合类 | 641篇 |
自然地理 | 1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232篇 |
2022年 | 352篇 |
2021年 | 351篇 |
2020年 | 283篇 |
2019年 | 337篇 |
2018年 | 342篇 |
2017年 | 234篇 |
2016年 | 211篇 |
2015年 | 303篇 |
2014年 | 461篇 |
2013年 | 378篇 |
2012年 | 351篇 |
2011年 | 354篇 |
2010年 | 377篇 |
2009年 | 366篇 |
2008年 | 396篇 |
2007年 | 416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433篇 |
2004年 | 355篇 |
2003年 | 365篇 |
2002年 | 269篇 |
2001年 | 247篇 |
2000年 | 304篇 |
1999年 | 345篇 |
1998年 | 319篇 |
1997年 | 351篇 |
1996年 | 348篇 |
1995年 | 319篇 |
1994年 | 313篇 |
1993年 | 277篇 |
1992年 | 278篇 |
1991年 | 276篇 |
1990年 | 224篇 |
1989年 | 195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95篇 |
1986年 | 81篇 |
1985年 | 80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41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8篇 |
1964年 | 7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22篇 |
1957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882.
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的高分子量(C35 +)正烷烃分布及其烃源灶方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高温气相色谱技术, 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奥陶系古潜山油气田的高蜡凝析油, 检测出其高分子量蜡馏分主要由C35~C69正烷烃组成, CPI37~55值为0.94~1.10, 属于高成熟原油的范畴. 鉴于当前钻井取岩心不足和烃源灶方位的不确定性, 利用高蜡凝析油与周缘高蜡原油的高分子量正烷烃作对比, 结合原油含蜡量的平面分布,预测烃源灶方位主要来自千米桥东侧的歧口凹陷方向. 此外, 还运用原油的9项成熟度参数,结合3项含氮化合物参数, 确认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是从北东至南西方向充注的, 即从板深4井逐次向板深7和8井方向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883.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一种经常出现在极区电离层F层的高密度块状结构,其电子密度一般是背景电子密度的两倍及以上,水平尺度约为100~1 000 km.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产生及演化过程可以示踪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过程中的能量及动量传输过程.同时,这种电子密度不均匀体(尤其是其边沿区域)对跨极盖区的无线电波传播具有很强的干扰,经常影响无线电通讯导航定位等应用.因而,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研究不仅是空间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而且也是空间天气监测及准确预报等应用的重要基础.本文简述了近十年来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概括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几种可能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极盖区冷/热等离子体云块的分类研究;统计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外部条件的依赖性;追踪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最后,讨论了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引起的离子上行现象及电离层闪烁效应. 相似文献
884.
为了使海南地球物理管理系统运维高效便捷,项目基于B/S架构,应用Django、Uwsgi、Virtualenv和Python等技术手段设计与实现了一套海南地球物理站网运维辅助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具有高效、便捷、易于操作的特点,可实现一键将已备份好的数据从服务器端并行传输至移动硬盘或者电脑端,也可实现一键快速查阅服务软硬件情况和数据库的状态。此外,可通过页面可视化操作一键备份重要的数据库数据,避免重复操作,实现一键产出服务器与数据库等参数Excel表格的月报告。利用此平台系统的辅助,有助于提升海南地球物理站网运维的工作效率,减轻运维负担,为海南地球物理站网的数据完整性、连续性和安全性做好保障。 相似文献
885.
886.
介绍了宁波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关键要点,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完善系统的几点思考,对国内其它地市推进地震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7.
利用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 Tabang(BKT)观测站的地面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卫星观测数据,分别提取了该观测站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地面和卫星观测所获得的CO总量、近地面(1 000 hPa)CO体积分数和O3总量的高光谱气体地球化学信息,对BKT台站附近卫星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两次大地震前卫星和地面观测均捕获到了CO和O3异常,其中卫星观测获得的CO总量和CO体积分数与地面测得的CO浓度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表明CO浓度异常可能主要源于孕震过程中地下逸出的气体,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对CO异常的贡献次之。O3卫星观测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也呈正相关关系(r=0.49),地震前O3异常可能主要归因于地震前地下逸出的气体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地面观测的CO和O3浓度在两次地震前标准偏差变大,且CO和O3浓度变化与分别以地面观测站和地震震中为中心从卫星数据提取的气体浓度与地面观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丰富了利用高光谱卫星数据提取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8.
以地震信息上报系统为例,从多源数据类型、数据库构建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剖析了多源空间数据整合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关解决方案。结果表明,多源空间数据的整合与挖掘提高了数据可视性和利用率,从而使地震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科研预报与应急决策。 相似文献
889.
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