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提出了利用VirtuoZo AAT进行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在VirtuoZo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的实验,对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的实际精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际应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2.
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及灾害的影响,以黄淮海地区1981—2021年5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8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及中尺度区域气候模式(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RegCM3)输出的未来气候情景(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A1B,IPCC SRES A1B)下黄淮海2022—2100年0.25°×0.25°共897个格点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未来黄淮海地区光温水等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建立黄淮海夏玉米生长发育气候适宜度模型及气候适宜度灾害指数模型,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夏玉米气候适宜度的影响特征,预估夏玉米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风险及特点。结果表明:(1)2022—2100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热量资源呈明显增加趋势,降水资源总体为微弱上升趋势且阶段性变化明显,光照资源变化趋势不明显。(2)2022—2100年夏玉米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总体平稳略有下降波动趋势,并具有一定阶段特征和发育期差异。各生育期相比,播种出苗期气候适宜度相对最差,成熟期最好。(3)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总体呈稳定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未来气候明显变暖趋势对夏玉米生长总体不利;水分适宜度和光照适宜度总体稳定、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未来水分和光照资源对夏玉米的生长基本有利。(4)由各年代来看,2080年代、2090年代温度适宜度最差,2020年代最好;2030年代水分适宜度最差,2080年代最好;2080年代、2090年代光照适宜度明显偏差,2020年代、2030年代明显偏好。综合来看,2061—2100年期间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总体偏差,2020年代最好。(5)抽雄吐丝期遭受高温热害风险最大,三叶至七叶期发生旱涝风险最大,播种出苗期发生寡照(连阴雨)风险最大,而成熟期发生各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均最小。(6)2080—2098年期间夏玉米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至乳熟期遭受高温热害的风险大;2031—2035年、2046—2056年播种出苗至拔节期发生阶段性严重旱涝灾害风险等级高。2030年代和2040年代及2026年、2080—2093年播种出苗期出现寡照(连阴雨)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3.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应用误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良宇  张艳红  程路 《气象科技》2014,42(5):731-736
根据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资料数据库读取的自动土壤水分监测资料,对比同日人工测定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发现白天各时次自动监测数据与人工监测数据之间均存在15%左右的差异。具体针对监测仪器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要求,从两种监测方法自身的监测地段代表性、数据测量和换算、监测土层深度、监测时间、土壤水分常数测算、土壤结构变化等多种角度分析数据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认为多种可以估算的差异"叠加"在一起时,对比差异最大可能达到20%左右,加上其他误差因素的影响,实际应用中出现15%左右的差异是可以解释的;选择较长序列的站点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差异的实况分析。结合业务中常用的墒情等级判断指标,分析数据差异对客观判断构成的数据干扰和数据损失。建议直接利用体积含水量进行业务应用分析,探究全新的自动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应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或指标模型,充分发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的优势。  相似文献   
24.
早全新世11~8kaB.P.是末次盛冰期之后全球经历的第一个温暖期,研究表明该时期华北气候温暖湿润,但在8.2kaB.P.华北对全球冷事件的响应没有相关报道。本文通过~(14)C测年和冲刷事件对比手段确定石家庄河床沉积中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动物群生活在8.2kaB.P.时期。对来源于石家庄市郊区砂砾石层中的5件成年古菱齿象牙釉质样品进行了XRD粉末衍射、碳氧同位素和牙齿微磨痕分析。结果表明,牙齿XRD粉末衍射模式与现生大象相似,说明未受到地下水的影响;碳同位素分析表明早全新世华北东部为森林草原环境;极低的氧同位素值说明当时气候寒冷或湿润,地层中的针叶林茎杆和披毛犀化石也说明气候的寒冷;石家庄地区古菱齿象的凹坑痕出现频率极低,长条痕缺乏纤细类型。这种模式说明石家庄地区的古菱齿象以木质茎秆(55%)和草(45%)为食,而湿润季节以草为食是大象的特点,当时的石家庄是气候寒冷或湿润的针叶林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25.
张艳红  张鹏  赫雲辉 《北京测绘》2021,35(7):942-946
多路径效应是影响卫星定位精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多路径误差的非时空相关性,使其成为双差模型中较难解除的误差源.针对多路径环境复杂多变、难以进行分析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双极性天线探测多路径的方法,同时提出基于双极性天线左右旋载噪比输出值之差衡量卫星质量的方法.若左右旋载噪比输出值之差较大,则认为卫星质量较好;否则,则认为此卫星质量较差.利用开源程序包(RTKLIB)进行基线解算的过程中剔除此卫星,使此卫星不参与基线解算的过程,若剔除此卫星前后解算结果的固定率有所提高,则认为多路径效应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26.
提出了利用VirtuoZo AAT进行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在VirtuoZo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的实验,对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的实际精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际应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7.
波动数值模拟中透射边界的稳定实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波动能量在计算区内累积增大的观点出发,通过简单的一维弹性波模型,系统地阐明了在近场波动数值模拟中透射边界两类数值失稳--"高频振荡"和"零频飘移"的机理:前者源于对波动数值模拟无意义的高频波动在人工边界上的放大和波在有限计算区内多次反射产生的反复放大;后者则源于透射边界允许零频和接近零频的分量不断进入计算区. 由此提出了稳定实现透射边界的完整方案包括两项简单措施:第一,在全部计算区内按文中建议的方法注入小阻尼,以消除高频振荡;第二, 给出一种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消除零频飘移的算子算法. 最后,提供了三维波源问题和散射问题的详细数值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采用畜禽养殖源有机质为DON氮源,应用XAD-8树脂分离亲水性和疏水性组分,并进行单一藻和双藻混合DON加富室内受控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亲水性DON组分和疏水性DON组分均可促进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其中,亲水组分的促进作用优于疏水组分(P<0.05,α=0.05)。在溶解无机氮浓度不受限条件下,通过DON加富培养,中肋骨条藻相对于米氏凯伦藻具有竞争优势,表现为氮营养盐吸收速率常数、氮亲和力指数和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常数均大于米氏凯伦藻(P<0.05,α=0.05),这可能与米氏凯伦藻在吸收利用DON过程中,需要分泌更多的亮氨酸氨肽酶以提高其营养供应策略有关,而中肋骨条藻则可以在较低的酶活性下吸收利用不同形态和组成的氮。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动力学上加深不同DON组分对长江口赤潮多发区中肋骨条藻赤潮爆发支撑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9.
在大坝地震响应分析中如何考虑淤砂层,以及淤砂层对大坝的地震响应影响如何,是目前混凝土坝抗震分析和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将库水-淤砂层-坝体-坝基动力相互作用当做波动散射问题,采用广义饱和多孔介质统一计算框架分析库水(流体)、淤砂层(饱和多孔介质)、坝体与坝基(固体)间的耦合。研究了一种考虑库水可压缩性与淤砂层影响的库水-淤砂层-坝体-坝基动力相互作用的高效分析方法,并通过自编程序实现了该方法。以Koyna重力坝为对象,以脉冲P波和SV波为输入,给出了库水-坝体-坝基体系不同时刻的波场快照,分析了其波场特征。设计了不同淤砂层厚度的4种工况,对比分析了4种工况下坝体的位移、加速度和最大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库底淤砂层对坝体位移影响很小,但对坝体各点加速度和最大应力有减小作用,并且随着淤砂层厚度的增加,作用会增强。  相似文献   
30.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张艳红  吕厚荃  李森 《气象科技》2008,36(5):596-600
将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旱识别指标,对其在我国不同农区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1971~2000年全国18个气象站的逐日滚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以及春、夏、秋、冬各季节和逐年平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初步分析了该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距平为干旱监测指标,对代表站典型干旱年的干旱时段进行分析验证,与实况基本吻合.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各站主要生长季作物水分亏缺与农业干旱情况,对监测不同区域的农业干旱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