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基于WebGIS的青藏公路钻孔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在青藏公路钻孔数据管理方面应用WebGIS的模型。系统提出了钻孔数据的标准形式,提供给用户钻孔信息查询、青藏公路在线信息、统计分析和信息管理功能。系统采用WebGIS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钻孔数据的有效管理。系统的开放性较好,能与现有GIS进一步的应用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52.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顶、底界线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年来确定的国际年代地层界线标准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的顶、底界线。把石炭系的底界置于陆相沉积的阿木尼克组和海相沉积的穿山沟组之间。认为阿木尼克组可以与泥盆、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性海退事件层对比 ,穿山沟组底界是这个海退事件层之上的海进面 ,相当于三级层序初始海泛面。把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扎布萨尕秀组上段类Pseudoschwagerina组合带或Sphaeroschwagerina带之底部。这个界线大体相当于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首现为标志确定的二叠系底界。  相似文献   
53.
海珍品养殖水质微机自动监测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学传感器用于海洋增养殖业水质环境监测领域,它与传统的物理传感器相比具有许多不便之处,如易漂移、难校准、受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此在现场测量和实现长期连续监测方面受到了限制。文中主要介绍了海珍品养殖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利用先进的电化学传感器技术(863-818-01-01课题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海珍品养殖中必须监测的常规化学要素的现场定点长期连续监测,为水产养殖业提供实时的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54.
中国水-能源-粮食压力时空变动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景锋  张海军 《地理科学》2018,38(10):1653-166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构建的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的压力指数分解为3个正交向量,以矢量合成法计算水-能源-粮食(W-E-F)总压力指数。在考察1997~2015年30个省区(香港、澳门和台湾无数据,西藏缺能源数据)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能源压力指数、粮食压力指数和W-E-F总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后,选取8个反映总压力指数变化的指标,截取1997、2004、2015年3个断面,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影响中国W-E-F压力指数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时间上看,W-E-F总压力先升后降;空间上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W-E-F总压力逐渐递减,东北和沿海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压力较大。 能源压力对中国W-E-F总压力的贡献最大,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压力指数更高,淮河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压力指数更高,东部的长江口以南沿海区域和广大西部地区的粮食压力指数更高。 1997~2015年,全国水资源压力指数多数地区上升,能源压力指数和粮食压力指数大部分地区下降。不同时段,W-E-F压力变化的驱动力不同。总体上看,大部分指标与W-E-F压力变化同向,人均受教育水平和人均GDP与W-E-F压力变化反向,人口密度增大、食物构成变化、粮食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是W-E-F压力升高的主因。在分析时段内,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增大,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转型发展是降低W-E-F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5.
首次在唐古拉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拉卜查日组中获得牙形石化石,其分子为Hindeodus typicalis、H.eurypyge和H.praeparvus。根据其地层意义并结合层序地层学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最终将研究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可能位置定在实测剖面的29层顶、30层底。基于此,作者系统测试了拉卜查日组中的碳酸盐岩87Sr/86Sr比值,结果表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87Sr/86Sr比值为0.707017~0.707032,显著小于国内外其他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87Sr/86Sr比值。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唐古拉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广泛的火山活动以及上扬子地区二叠纪广泛的玄武岩喷发等地方性事件。此外,剖面上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显示,87Sr/86Sr比值的最小值与初始海泛面基本一致,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6.
新疆红柱石资源丰富,为新疆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处在全国第一位。目前,新疆红柱石矿矿产地已发现有12处,其中有超大型1处,大型3处。红柱石是岛状结构无水铝硅酸盐矿物,属于斜方双锥晶系。红柱石具有在高温下一次性膨胀转化为莫来石后不再伸缩的特性,是优质的耐火材料。本文通过对从全疆12处红柱石矿床(点)的统计分析,从成矿地质背景、地域分布特征等方面着手,从成矿时间、空间、成因类型等几方面全面归纳其控矿要素,总结红柱石矿床的成矿地质规律,并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7.
综合鄱阳湖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构造活动特点,并结合钻孔及剖面资料,分析了鄱阳湖盆地在东亚地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地质演化过程,总结了控制鄱阳湖盆地发展的主要断裂构造及其特征以及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最后进一步根据已有资料,总结了区域主要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探讨析了盆地的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认为,在中生代,中国东南部的燕山运动事件使一套大致平行的北东-南西向断裂带形成,并在此时期导致了鄱阳湖断陷,形成鄱阳湖沉积盆地的雏形;之后,随着赣江断裂系活动方式的变化,鄱阳湖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至第四纪,盆地中部发生整体拗陷并持续接受沉积;全新世中期后,演化成现代鄱阳湖。   相似文献   
58.
利用Long-PCR及普通PCR技术,结合引物步移法测序,经拼接、组装后获得中国淮河大型溞(Daphnia magn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其基因组成、结构特点等进行初步分析.大型溞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4948 bp,A、T、G、C各碱基含量分别为32.37%、34.73%、15.58%、17.31%,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D-loop区(控制区)的排列方式与典型的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排列方式略有不同.除COI基因以CTG、ATP8基因以GTG、ND3基因以ATC以及ND6基因以ATT为起始密码子以外,其余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G作为起始密码子;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具有典型的完全终止子TAG或TAA,COI、COII、ND4和ND5等基因采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基因组包含9个基因间隔区,共81 bp,长度1~62 bp;13个基因重叠区,共77 bp,重叠碱基数在1~27 bp之间,最大重叠在16 S rRNA和tRNA~(Val)基因之间.在预测的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中,发现只有tRNA~(Ser1)基因未能形成完整的二级结构,其他21个基因均可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16 S rRNA和12 S rRNA基因长度分别为1373 bp和752 bp,D-loop区全长289 bp.本研究结果为探讨大型溞在溞属中的系统学地位及其与其他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59.
采用盐熔融法,将Zn2+交换丝光沸石分子筛制备Zn2+改性丝光沸石吸附材料。通过该材料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了解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Zn2+改性丝光沸石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99;Zn2+改性丝光沸石对甲基橙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室温下相关系数均大于0.9。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平衡常数,推算出Zn2+改性丝光沸石对甲基橙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0,吸附焓变ΔH0>0,表明吸附为自发的吸附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且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60.
以外流河绿洲卫宁平原为例,基于MODIS和ETM+资料研究了绿洲与其外围区域的LST差异。结果显示:1)绿洲与其外围区域的LST差异具有明显的年内变化,该差异在1月最小,在7月上旬最大;2)绿洲与外围LST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降水越多的年份绿洲与外围的LST差异越小;3)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区低温斑块的面积明显增大,将来低温斑块有再扩张的可能;4)土地开发利用或保护恢复措施会影响绿洲的大小和形状,从而影响冷岛结构,所以认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应考虑不同利用方式对冷岛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