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大别山地壳结构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研究了大别山东部北大别变质杂岩,南大别变质杂岩和白垩纪花岗岩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北大别变质杂岩与南大别变质杂岩相比,前者以相对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按照Pb同位素组成在地壳垂向剖面上的变化模型,指出在大别山地壳垂向结构上,北大别变质杂岩应位于南大别变质杂岩之下,这一认识得到大别山不同构造岩石单元中产出的白垩纪花岗岩Pb同位素对岩浆源区示踪的有力支持,因此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是发育在北大别杂岩之上的一个构造岩片,这对进一步确定扬子克拉通向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的缝合线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2.
榴辉岩的泊松比及其对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实验测定以及前人的实验结果表明, 水化作用将明显增加榴辉岩的泊松比, 新鲜未退变榴辉岩(H2O+ < 1.0%)的平均泊松比为0.24~0.25, 该值与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 而明显低于前人给出的榴辉岩平均泊松比(0.27±0.02). 未退变榴辉岩的泊松比显著低于下地壳镁铁质麻粒岩, 也低于上地幔橄榄岩. 大别超高压带、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脉现今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均大于0.26, 加之它们均具有正常的上地幔Vp值, 表明由于拆沉作用榴辉岩在这些俯冲-碰撞造山带下地壳和上地幔已不存在或不是重要组成. 榴辉岩从形成至拆沉是在<15 Ma的十分短暂时间内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3.
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4.
毕机沟侵入体作为扬子克拉通北缘已知分布面积最大的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体,在扬子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除在七十年代开展过部分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外,长期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在Sm-Nd和Rb-Sr年代学工作基础上厘定了毕机沟侵入体的侵位和后期构造热事件时代;根据侵入体源区地幔组成特征和地幔端元组成,显示出毕机沟岩体源区具有与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有关的成因信息,结合晚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北缘在构造体制、幔源岩浆性质和地壳增生方式等发生突变的地质背景以及现代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研究成果,提出了区内新元古代可能存在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5.
长江中下游及两侧的大别隆起带、扬子隆起带都是华北、扬子陆块中生代碰撞造山涉及的区域,它们可分成4个地块.对4个地块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其他方面资料的共同限定,证明它们都是两个陆块碰撞后(postcolision)区域岩石圈物质调整阶段的产物.各岩带的花岗岩类可归入早、晚两个阶段,分别具有137Ma和123Ma的峰值侵位年龄.早、晚阶段花岗岩类都具有I型花岗岩类的成分特征,晚阶段花岗岩类还具有A型花岗岩类的成分性质;早、晚阶段花岗岩类之间具有不连续的成分演化关系.它们指示,本区早、晚阶段花岗岩类的形成是两陆块中生代碰撞后发生的两次有一定联系但又独立的岩石圈热-构造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6.
东秦岭及邻区壳、幔地球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通过东秦岭及邻区壳源、幔源和前寒武纪基底岩石Pb和Nd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辅以部分微量元素示踪,探讨了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及扬子陆块北缘的构造归属,地壳增生历史及早期上地幔的演化,进而分析了它们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67.
周文戈  张本仁 《地球化学》1998,27(6):537-548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中酸性火山岩是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物质的混合物经过多种过程综合作用形成的。结合野外地质产状和同位素热年代学资料,作者认为研究区中,新生代火山岩产出于拉张的构造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8.
169.
东寨港红树林区海水物理化学环境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本  王恭礼 《海洋通报》1996,15(2):29-36
  相似文献   
170.
黄勃  张本 《海洋科学》2002,26(9):55-56
自1999~2001年在三亚市渔业贸易公司龙坡鲍鱼基地对热带、亚热带暖水型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三倍体诱导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方法获得MII三倍体杂色鲍的胚胎、鲍苗及成鲍 ,并比较了低温 :3 ,9 ,13 ,15℃及低温与药物相结合两种方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水温13℃并结合药物刺激方法产生的三倍成活率、倍化率都比较高 ,适合于产业化推广。在2001年3~4月用此方法共培育MII三倍体杂色鲍1.4×105粒。三倍体与二倍体杂色鲍相比 ,在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出肉率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