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239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全球气溶胶数据GADS(Global Aerosol Data Set)计算了冬夏两季4种类型(积聚型、核型、粗粒型和传输型)沙尘气溶胶0.55μm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通过分析得出,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和垂直厚度对光学厚度的影响很大。全球沙尘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地理差异,4个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北非、中亚地区、澳大利亚西部和北美西部。中亚地区冬季沙尘气溶胶强度和范围比夏季大,北美和澳大利亚地区则相反,冬季光学厚度最大值位于北非的中部地区,而夏季其最大值位于非洲北部靠近大西洋的地区。沙尘气溶胶对<8μm的辐射吸收作用很弱,散射能力较强;对于>8μm的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吸收带位主要于8~11μm范围内。  相似文献   
62.
基于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的小波基选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探地雷达信号处理和分析时小波基选取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探地雷达信号特点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讨论小波基的选取准则,然后再从实验角度进行对比、判别,认为在进行小波分解和重构时应该分别选择不同的小波基函数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保证重构信号的精确度,增强对信号的处理能力,从而也突破了以往分解与重构时都采用同一个小波基进行处理的做法.最后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指出bior2.6小波基在进行雷达信号处理时效果最佳,不仅去噪彻底,而且能够保留有效信号的高频部分,提高信号的分辨率和信噪比,为后续解释工作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张华  吴争光 《岩土力学》2009,30(Z2):132-137
非饱和土体中的部分气体极容易在入渗过程中被封闭在孔隙或裂隙中,形成互不连通的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气泡。封闭气泡的存在阻碍了水相的流动,使土体的渗透性能降低,从而对土体的入渗速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室内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初步探讨了封闭气泡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土体入渗性能的影响机制,对研究非饱和土中水气二相流规律有重要指导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积水入渗时,土体中存在封闭气泡,封闭气泡的含量与土性、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等有关。干密度越大,封闭气泡占据孔隙空间越大,阻渗作用越明显,干密度相同时,黏性土中封闭气泡对入渗的阻碍作用较砂性土明显;初始含水率较小时,封闭气泡含量相对较大。由于封闭气泡的存在,入渗稳定时的传输区土体含水率只有土样饱和含水率的80 %左右。  相似文献   
64.
王良果  陈龙  张华  蒲刚  赵军  陈中操  蒋尚志 《地质科学》2019,54(4):1383-1398
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复杂且研究薄弱,作者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并结合矿山生产勘探,以构造解析为研究方法,对马脑壳金矿床的变形特征与金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构造解析表明区内地层在成岩期遭受了同生变形,成岩后先后遭受了NE-SW向的挤压褶皱逆冲变形([T33])、左行走滑变形并伴随伸展塌陷变形(J1-2),宏观上表现为推覆—走滑控矿,即印支末期推覆作用形成的变形样式整体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和分布,后期走滑作用叠加改造导致的张性破裂样式控制着金矿化强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左行走滑变形阶段(J1-2),成矿机制是燕山早中期(J1-2)西秦岭地区由强烈的挤压动力体制向弥散间隔密集的走滑动力体制转换,导致含矿热液沿构造薄弱带(如区内F2断裂)上升迁移并在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强烈的区域发生大规模金沉淀。西秦岭地区和松潘—甘孜地区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极有可能形成于燕山早期(J1-2)由挤压向走滑构造动力体制转过程中。  相似文献   
65.
荔克让  张华  周玉麟 《中国沙漠》2000,20(Z2):156-159
沙岗地是半湿润地区土地风沙化发生的策源地,同时也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其土地风沙化问题,主要以冬春季强烈风蚀和生长季的逆转交替为特征。本文在建立人工植被防护体系治理土地风沙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沙岗地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经济植物、发展设施园艺和观光农业的沙岗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66.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 代以来, 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7.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合的结果。该复合构造带北侧的桐柏—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武汉—怀宁前陆断褶带由北向南逆冲,主要形成于晚印支期,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 而南侧的九岭—江南隆起带和瑞昌—铜陵断褶带,则由南向北逆冲,主要形成于早燕山期,是太平洋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同时北侧的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前陆断褶带受到影响,再次活动; 位于该复合构造带中部的大冶—宿松对接带是上述不同构造体制下,不同方向应力叠加,多期构造形迹复合最终形成的复杂构造带。所以,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是中下扬子两大构造体系转换的经典记录。  相似文献   
68.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48个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对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被可划分为16个森林群系、6个灌丛群系,归并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矮曲林、灌丛、灌草丛6个植被型.其中,石海地貌主要发育灌丛和灌草丛,也有针阔混交林和矮曲林分布;石河地貌主要发育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也有暗针叶林分布;石流坡地貌主要发育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灌丛,也有矮曲林分布.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被由68科138属193种维管束植物组成;石海与石河间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属中等不相似,而石河与石流坡间属中等相似.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38.0%,隐芽植物占36.3%,地面芽植物占21.8%,地上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均很少,反映出辽东山地冰缘地貌区具有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漫长的气候特点.相对而言,石海、石流坡地貌中隐芽植物较多,石河地貌中高位芽植物较多,表明石海、石流坡地貌具有更为冷湿的小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69.
基于INPHO软件对无人机航摄数据进行正射影像快速制作,阐述了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流程,并对影响最终成果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方法改进,从而总结出了快速制作无人机高质量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陇川盆地开展地热地质调查,查清其地热资源分布:盆地内共出露地热点11处,热储结构类型为带状型和层状型,盆地中部为层状型,两侧盆地边缘为带状型,其中北西部受断裂控制明显,南东部受节理裂隙控制明显。其储热层为变质岩及新近系芒棒组的花岗质砂砾岩、细砂岩;地热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循环深度都在1 600 m以上,大部分在1 800~2 400 m之间,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源,通过断裂、裂隙及砂砾石孔隙作为导水、储水上涌通道,接收来自山区补给的地下水混合出露于地表,补给距离在1.5 km以上,如南宛河温泉温度最高,地下水循环深度最深,补给距离最远,达10 km;盆地北东和西部水温高,循环深度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