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19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判识天然气成因的轻烃指标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4个盆地典型煤型气和油型气的209个样品轻烃组成和53个样品轻烃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或完善了我国煤型气和油型气的鉴别指标.在天然气轻烃单体碳同位素指标系列中,煤型气具有δ13C苯>-24‰,δ13C甲苯>-23‰,δ13C环己烷>-24‰,δ13C甲基环己烷>-24‰的分布特点,油型气具有δ13C苯<-24‰,δ13C甲苯<-24‰,δ13C环己烷<-24‰和δ13C甲基环己烷<-24‰的分布特点.在正庚烷(nC7)、甲基环己烷(MCH)、二甲基环戊烷(ΣDMCP)等C7轻烃化合物组成中,nC7相对含量和MCH相对含量受影响因素少,能够较好地反映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因此,提出nC7相对含量大于30%,MCH相对含量小于70%,为油型气;nC7相对含量小于35%,MCH相对含量大于50%,为煤型气;在C5-7脂肪族组成中,C5-7正构烷烃含量大于30%的区域为油型气,而C5-7正构烷烃含量小于30%的区域为煤型气.这些指标范围具有相对较好的适用性,可作为鉴别煤型气和油型气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2.
气候年景定量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燕  伍红雨  林昕  王岩 《气象学报》2019,77(6):1124-1133
气候年景评价是气候业务服务的重要产品——气候年公报的重要内容,其中评价方法是关键。旨在以福建省为例介绍一种计算简单、业务适用性强且易推广的气候年景定量化评价模型。基于福建省66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0年共50 a逐日气温、降水观测数据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数据,在分别建立低温年景、高温年景、雨涝年景和气象干旱年景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和历史序列基础上,构建了综合气候年景的评价模型、等级划分标准和历史序列,实现了对福建省低温、高温、雨涝、气象干旱及综合气候年景的定量化评价且评价结果具有历史可比性。业务应用和历史事件验证显示所建评价指标体系合理,与历史重大事件一致性良好,可为汛期雨强、冬季低温强度、夏季高温强度等定量化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3.
利用1961—2018年广东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月尺度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8年来广东平均高温日数以3.0 d/(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并在1998年发生增加的突变。广东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且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特征基本相同,但年际差异比年代际差异更加明显。在6—9月,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正异常是广东高温日数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影响华南的偏北气流偏强,大陆高压加强也对应高温日数偏多。在5—8月,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南海海温偏高有利于广东高温日数增多。  相似文献   
154.
伍红雨  吴遥 《大气科学》2018,42(5):1081-1095
根据气象行业标准(QT/T370-2017)对厄尔尼诺事件不同类型的划分结果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颁布的华南前汛期业务监测标准,利用1961~2016年NCEP/NCAR日、月尺度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4)以及华南26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特征以及与次年华南前汛期的关系,并探讨其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的类型、强度对次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中等及以上强度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华南前汛期开汛早、结束晚,前汛期持续时间长、降水多;弱等级的东部型以及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则相反。在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华南前汛期,中等及以上强度东部型厄尔尼诺相对弱东部型或中部型厄尔尼诺的大气环流存在明显差异。高层西风急流明显加强,中层北半球极涡加强,东亚大槽强,低层菲律宾以东存在反气旋异常环流,华南存在南北风的交汇和水汽辐合加强,有利于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55.
贵州地区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及不稳定性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4年5月29~30日发生在贵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用模拟结果对强降水的流场以及不稳定机制等进行了诊断分析,以解释强降水发生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降水是由多种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高、低层环流配置以及高空急流位置的变化等共同作用产生的;高层辐散区发展、低层辐合加强,形成"抽气机"效应,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加强,垂直涡度发展,激发出次级环流;对不稳定性的分析表明,降水开始为对流不稳定能量触发,降水加强后对流不稳定层次降低,对流不稳定能量减弱;中层锋区附近θe面陡立,有倾斜涡度发展,继而中层锋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能量发展,降水加强。  相似文献   
156.
"5.13"贵州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伍红雨 《贵州气象》2002,26(4):25-27
应用常规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2年5月13日贵州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贵州暴雨天气的发生与高原槽、低涡切变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为今后预报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7.
近55年广东“龙舟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61—2015年广东86个气象观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 °×1 °),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龙舟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异常成因。结果表明,广东“龙舟水”最主要的分布型是除雷州半岛外具有“空间一致型”分布。广东“龙舟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龙舟水”期间(5月21日—6月20日),降水异常多年的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中层极涡明显偏强,东亚大槽北段减弱、南段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低层南海北部-华南的偏南气流偏强。“龙舟水”异常少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8.
采用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ARPES,利用T 213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04年我国夏季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24、48h预报试验,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对降水预报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大范围、强降水的预报效果较好。GRAPES模式24h的预报比48h的预报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59.
利用线性浅水波方程进行嵌套试验,对比分析了单、双向嵌套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对虚假计算反射波的抑制作用,以及多重嵌套后各嵌套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结果发现,双向嵌套在抑制虚假计算反射波方面要优越于单向嵌套,虽然对于短波双向嵌套表现较差,但可使用滤波海绵边界条件加以克服。由于采用双向嵌套,嵌套的子区域内产生的虚假计算反射波会同时被反馈到其母区域中而扭曲了粗网格的波动,因此在使用双向嵌套时需要很好的控制虚假计算反射波。最后通过个例模拟,对比了单向嵌套与双向嵌套的模拟结果,验证了双向嵌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0.

华南南华系对应于国际上的成冰系,关于其沉积时限长期存在争议。近十余年来,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已经基本敲定南华系的重要时间节点。长安组底界年龄被限定在ca. 717 Ma,莲沱组顶部沉积时间被限定在ca. 714 Ma。长安冰期中期暂时冰退的时间被限定在ca. 690 Ma,冰期终止时间限定在ca. 659 Ma。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了长安冰期中期的暂时冰退,这期间形成的风暴沉积构造和丘状交错层理可以提供最直接的沉积学证据。结合世界其它地区报道的年龄,斯图特(长安)冰期的起止时间限定在了717~659 Ma。马力诺(南沱)冰期的启动时间被大致限定为649 Ma,终止时间被限定在ca. 635 Ma。结合世界其它地区年龄数据,马力诺冰期的启动时间可限定在649~639 Ma。随着后续工作的深入,马力诺冰期的启动时间范围应会被进一步缩小。华南南华系沉积时限的准确厘定对于理解全球成冰纪地质-生物-环境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马力诺冰期持续时间约14 Myr,远远小于长安冰期的持续时间(约58 Myr)。冰期末期大规模岩浆作用是导致这两次冰期持续时间不同的直接原因。通过模拟计算发现,扬子北缘裂谷岩浆作用可以促使马力诺冰期提前2~5 Myr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