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6篇
  免费   1660篇
  国内免费   1844篇
测绘学   1153篇
大气科学   1170篇
地球物理   1455篇
地质学   5210篇
海洋学   1200篇
天文学   140篇
综合类   640篇
自然地理   1142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434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304篇
  1999年   345篇
  1998年   319篇
  1997年   351篇
  1996年   348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313篇
  1993年   277篇
  1992年   278篇
  1991年   276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195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18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22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孔元元  王清  张学飞  马冰 《工程地质学报》2016,24(s1):1196-1202
针对吉林镇赉县盐渍土中水盐迁移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该区土体裂隙发育,当地群众称其为裂隙土,为了更有效地研究盐渍土中水盐的运移问题,本次主要讨论了随着深度的变化,裂隙土中孔隙在沿深度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在进行现场调查和原位取样的基础上,切取原状样品进行压汞试验,定量研究其微观孔隙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镇赉裂隙土的微观孔隙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两峰值位于小孔隙和大孔隙范围内,并且土样的孔隙分形维数较大;土中裂隙体积含量较大,其中0.2m深的土裂隙含量最大为34.9%,裂隙含量随深度增大而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52.
灰岩区复杂的岩体和土体条件引发频繁的滑坡,严重影响了岩溶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以某高速工程典型的岩土双区滑坡为例,进行岩溶区滑坡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岩土体及地形是内因,路堑开挖是外因,强降雨是诱因,滑坡机制概括为开挖应力释放—降雨推移(Ⅰ区土体)—牵引(Ⅱ区岩体)。通过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卸载后滑坡达到了基本稳定,但是在降雨工况下,滑坡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对这种滑坡特殊成因,采用以抗滑桩为主的综合分区治理滑坡方案,处治效果良好,具有降低造价,加快施工进度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3.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陆地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是否会引发环境和地质灾害再次引起科学家甚至政府部门的重视.本文选用甲烷通量、近地表大气甲烷浓度、土壤甲烷浓度和甲烷稳定碳同位素为监测指标,以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为研究区,开展甲烷排放监测.结果表明:①祁连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区甲烷排放具有季节性变化和区域分布特点,最大排放值为19.2mg/m2·h,最大吸收值为-108 mg/m2·h,表现出巨大的碳汇潜力,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②甲烷碳同位素显示冻土区活动层大量存在微生物,10~30 cm甲烷主要微生物成因,微生物活跃期在夏季,冬季则减弱,微生物的代谢影响着甲烷的氧化和产生,嗜甲烷菌的存在对甲烷的排放起很大的控制作用;③试采前后近地表大气甲烷含量没有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与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状态和储量及试采方式有关;④甲烷排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等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4.
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构造岩浆活动带上的大河南岩体,是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划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三期.早白垩世侵入岩由细粒正长花岗岩、中粒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组成.本文通过对早白垩世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该期岩体主量元素具有富硅、富碱、富铁,低镁、贫钙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海鸥型”,负铕异常明显;微量元素以Ba、Sr、P、Ti强烈亏损,K富集为特征.Y/Nb-Ce/Nb图解上,岩体具A1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非造山环境的张性环境,是早白垩世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15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和分布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些海域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与地热资源同时存在且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利用地热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基础上把2种资源结合起来利用,将会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参考组合评价相关经验公式,基于该开采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和地热资源组合评价提出了相关的方法研究,并通过实例应用,丰富了该开采方法的可行性的论证,并对于2种资源的综合利用的靶区优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6.
武夷山成矿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重要的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为进一步对武夷山成矿带的岩矿蚀变信息进行识别与对比研究,该文利用机载航空高光谱SASI短波红外数据和星载高分五号(GF-5)高光谱数据,在充分分析不同蚀变矿物的实测波谱典型吸收特征和矿化蚀变信息识别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基于迪开石、高岭石、石膏、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镁绿泥石等6种蚀变矿物的实测光谱特征,应用光谱角填图法(Spectral Angle Mapper,SAM)对闽中永泰—德化—尤溪矿集区的两类高光谱影像的蚀变矿物信息进行自动匹配识别和信息提取。研究表明:1 两类高光谱数据都能较好地提取出上述6种典型蚀变矿物的分布范围,且结合地质资料能够推测出火山机构,暗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2 通过对提取的蚀变矿物信息的效果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经野外实测岩矿样品的光谱验证,SASI数据提取的蚀变矿物信息与实际验证点吻合更多;3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应用高空间分辨率SASI数据的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结果较空间分辨率较低的GF-5数据更加稠密和精确,与空间分辨率越低,像素光谱混合越明显、地物精细区分程度也相对较差的常规认识相吻合。由于该研究中光谱验证点相对较少,且矿物种类有限,同时原始空间分辨率不同等因素,评价结果还需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7.
针对现有参考网稳定点选取方法在不稳定点数较多时正确性和稳健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入平方型Msplit相似变换,提出了一种稳健的稳定点选取方法,在不稳定点较多、甚至不稳定点数超过稳定点数的情况下仍然有效。具体思路是:在计算两期坐标的相似变换参数时,利用平方型Msplit估计将参考点组一分为二,取点数多的一组为稳定点组并继续分裂,直至两个点组对应的相似变换参数无明显差异时停止,利用最终的稳定点组计算相似变换参数来开展变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参考网中存在变形量较大的点或不稳定点总数接近甚至超过稳定点数时,本文方法与传统S变换和抗差S变换相比,稳定点的判断正确率最高,求得的变形量与模拟变形量相差最小,稳定点组对应的两期坐标差均方根最小,能够正确反映控制点的实际变形。  相似文献   
158.
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蒙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在蒙古中南部地区布设的69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11年8月—2013年7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在0.02~0.1 Hz的频段内拾取了18551个有效的P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有限频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蒙古中南部下方深达800 km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肯特山下方的低速异常极有可能是推测中的肯特山地幔柱的反映;呼斯坦瑙鲁和曼达尔戈壁西边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杭爱山高原下的地幔柱或地幔对流有关联;戈壁滩的低速异常带可能和达里甘嘎火山有相同的热来源,可能是该区火成岩存在的深部原因,也可能是戈壁滩及其周边地区地幔柱或下地幔热物质上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9.
三江平原不同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中水土流失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图。通过与2000年遥感普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对三江平原六个流域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农田开发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土地垦荒活动强度降低以及部分旱地改种水田后,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幅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0.
黄梅尖复式岩体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A型花岗岩的代表,亦是区内重要的产铀岩体,其由早到晚可划分为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碱性长石花岗岩4个侵入阶段,黑云母石英正长岩与碎屑岩地层的接触带是主要的铀矿化部位。对黄梅尖复式岩体各阶段锆石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开展了锆石稀土元素分析及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形成时代分别为(131.8±1.1)、(129.7±1.6)、(124.7±1.6)Ma。碱性长石花岗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为岩浆成因锆石,经历了蜕晶质化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11.5±1.3)Ma,代表了岩体就位时间;边部锆石受到流体的交代溶蚀并发生了变质重结晶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07.6±2.1)Ma,代表了流体的活动时间。结合以往区域A型花岗岩的年代学数据,将长江中下游燕山期A型花岗岩活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早阶段集中在132~129 Ma,岩性以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为主;主体阶段集中在128~124 Ma,岩性以石英正长岩与正长花岗岩为主;晚阶段集中在115~110 Ma,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