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30、温度27.5~29.5℃、pH7.8~8.6的条件下,投喂扁藻(10×104mL-1)、轮虫(20mL-1~50mL-1)、卤虫无节幼体(1mL-1~30mL-1)及卤虫成体(0.1mL-1),进行锈斑蟳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溞状幼体Z1期2~4d,存活率100%;Z2期2~3d,存活率74.0%~78.0%;Z3、Z4、Z5期各3d,存活率分别为37.5%~59.0%、26.5%~43.0%、22.0%~36.7%;Z6期3~5d,存活率19.0%~26.3%;大眼幼体5~6d,存活率11.0%~11.5%;Ⅰ期幼蟹(蟹苗)存活率4.5%~5.0%,整个育苗过程共计20~26d。  相似文献   
22.
盐度30、pH7.5~8.5、温度27~30℃条件下,将刚刚蜕壳的远海梭子蟹放入不同钙浓度梯度(0~400 mg/L)的人工海水中,进行钙浓度对远海梭子蟹蟹壳硬化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0~12.5 mg/L浓度组的软壳持续时间在10.4~11.4 h之间,25~200 mg/L浓度组的软壳持续时间在6.1~7.7 h,400 mg/L浓度组的软壳持续时间为4.4 h;不同浓度组下,壳宽的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壳长的增加差异也不显著(P﹥0.05);50 mg/L浓度组与400 mg/L浓度组体重增加差异显著(P<0.05),其它各浓度组之间体重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3.
为研究锈斑蟳幼体Charybdis feriatus发育,在实验室内孵化和培育锈斑蛹的幼体,并对锈斑蟳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锈斑蟳幼体发育共分两个阶段,分别为溞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锈斑蟳整个幼体发育过程中共蜕皮7次,其中溞状幼体阶段蜕皮6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第1颚足和第2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是进行溞状幼体分期的主要特征.第Ⅰ至Ⅵ期第1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9-10、13-14和15-16根;第2颚足外肢末端具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10-11、14-15和17-18根.在温度为28.5-29.5℃、盐度为30‰的培养条件下,锈斑蟳幼体发育时间(Z1、Z2、Z3、Z4、Z5和Z6分别表示溞状幼体的第Ⅰ、Ⅱ、Ⅲ、Ⅳ、Ⅴ和Ⅵ期):Z1、Z2各为2-3d;Z3、Z4、Z5各为3d;Z6为3-4d;大眼幼体为4-5d.幼体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Ⅰ期幼蟹共需要20-23d.  相似文献   
24.
养殖远海梭子蟹的形态学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29.5±1℃和盐度30条件下,将远海梭子蟹1期龄幼蟹人工养殖成15期龄蟹.结果表明:198.1d蟹蜕壳14次,成活率为10.8%;蟹平均蜕壳时间间隔从2.6d逐渐延长至32d;平均体重从0.003g增至67.324g,平均体重增长率为61.8%~170%,蜕壳增长率随着幼蟹发育而下降,但蜕壳体重绝对增长量随着幼蟹发育而增加.平均甲长从1.75mm增至45.87mm;平均甲宽从2.28mm增至81.79mm.各发育期甲宽、甲长比为1.30~1.86.甲宽和甲长与体重呈指数关系,甲宽(y)与体重(x)关系式为y=2.244 6e0.252 7x;甲长(y)与体重(x)关系式为y=1.603 8e0.231 5x;甲长(y)与甲宽(x)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y=1.805x.  相似文献   
25.
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体期Z1和Z2投喂扁藻和轮虫,Z2后期开始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Z3后用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大眼幼体用不同饵料培育,进行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结果表明:溞状幼体平均成活率为15.3%;Z2变态为Z3、Z4变态为M为溞状幼体培育的敏感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较低;以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成虫、活卤虫成虫为饵料,均能使培育大眼幼体至幼蟹,其中活卤虫成虫投喂、加防残网片培育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0%。  相似文献   
26.
远海梭子蟹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永岩  余波  董学兴 《台湾海峡》2001,20(4):533-54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6次,即Sou状幼体阶段脱皮5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7.4-28.2℃的培养条件下,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需经14-15d。  相似文献   
27.
不同培养密度对卤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永岩  许芳琳 《海洋通报》2004,23(2):88-91,96
在实验室用面粉作饵料.分别设置l000只/L,5000只/L,10000只/L,25000只/L和50000只/L共5个密度梯度,进行卤虫培养实验,结果发现:培养密度为lO000只/L组的成活率、日增重率、总增重率、饵料系数等各指标均较商,分别为42.9%,0.30%,2068.2%和0.69,为室内培养卤虫较为理想的密度。  相似文献   
28.
远海梭子蟹对主要环境条件的要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廖永岩  李晓梅 《海洋学报》2002,24(2):140-145
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又名远洋梭子蟹,俗称“花蟹”,属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栖息于水深10-30m的沙质或泥沙质底上,可在河口或沿岸捕获.该种蟹属暖水蟹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各省(区)沿海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印度洋、东非海域[1,2];主产在中国南海珠江口以南的南海海域,是海南、粤西、北部湾一带海域的主要经济蟹类,在这一带产量相当大.远海梭子蟹体型大(体宽最大达187mm),食用价值高,是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可供出口创汇[3].  相似文献   
29.
为了研究中国鲎血液质量的监测方法,实验选择9只中国鲎检测其血液中铜含量、血细胞数量、血浆蛋白含量、血淋巴蛋白含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鲎血液中铜含量与血细胞数相关性r=0.917,与血浆蛋白含量相关性r=0.995,与血淋巴蛋白含量相关性r=0.983,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中国鲎血液中铜含量与血细胞数的相关关系为Y1=6.14+0.86X(R2=0.840),与血浆蛋白含量的相关关系为Y2=2.08+0.78X(R2=0.989),与血淋巴蛋白含量的相关关系为Y3=1.87+0.62X(R2=0.966)。中国鲎血液中铜含量不但能够直接反映血蓝蛋白的含量,而且可以反映血细胞数、血浆蛋白含量、血淋巴蛋白含量。因此,以中国鲎血液中铜含量作为监测血液质量的指标,可以推动中国鲎可持续采血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对中国鲎的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人工授精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厦门海滩捕获的成熟雌雄中国鲎进行人工授精育苗试验,并对受精率、孵化率、幼鲎饲养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率为95%,孵化率为85%,幼鲎成活率为100%;1996年7月29日人工授精的鲎,至1997年7月11日仍健康生长,并已蜕第一次壳。说明中国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大量人工育苗是可行的。要提高受精率和育苗效果,应在5~6月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