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2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93篇 |
地球物理 | 67篇 |
地质学 | 287篇 |
海洋学 | 106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61.
测井资料评价次生孔隙的方法、原理及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高邮凹陷地区实际地质情况,在地质、地震及岩芯分析的基础上,对次生孔隙的成因机制从测井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1)利用整个井段的声波测井资料可以识别成岩阶段,划分次生孔隙发育的起始层段;2)分析利用声波孔隙度与密度、中子孔隙度差值求取次生孔隙度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依条件的不同进行方法的选取;3)利用声波-电阻率幅度差法量化烃源岩中有机质含量,分析有机质经过热解后产生的有机酸对砂体产生的溶蚀作用,判断由此导致的次生孔隙发育请况;4)利用声波时差辨识异常高压层段,分析次生孔隙的发育和保存。以上方法经过实例验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62.
广西海洋山化岗岩基侵位于海洋山复式背斜核部,形成于晚志留世。岩基划分为4个单元,归并为1个超单元,建立了海洋山花岗岩普系单位。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化学特征表明,海洋山超单元各单元为壳源重熔型花岗岩浆不断分异演化的产物。花岗岩基为一大型复合式矿岩体,与W、Sn、Sb、Pb、Zn等矿化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3.
664.
2008年9月~2009年10月,对刺参肠道与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周年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刺参肠道与养殖环境中(水体、底泥、附着基)异养细菌数(HPC)、弧菌数(VBC)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肠道中HPC、VBC分别为1.85×105~2.17×109CFU/g、4.1×104~2.2×108CFU/g,水体中HPC、VBC分别为90~4.67×105CFU/mL、0~5.3×103CFU/mL,底泥中HPC、VBC分别为9.80×104~6.72×106CFU/g、1.01×104~5.75×105CFU/g,附着基中HPC、VBC分别为2.78×105~2.57×107CFU/g、4.6×104~1.31×107CFU/g,夏、秋两季细菌总数较高,冬、春低温季节细菌数量显著下降。通过VBC与HPC的比值可以看出,在冬、春季细菌总数较低的季节,弧菌与异养细菌数量比例较高,最高值达到:43.8%、43.2%,通过对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冬、春两季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均占优势,这可能是造成冬、春两季刺参发病的诱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刺参肠道与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刺参的健康养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65.
666.
667.
668.
中国地气温差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6年的逐日地表温度和气温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区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减气温)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多年平均的年地气温差西部大部地区及华南部分地区在2.5℃以上,而中东部大部地区在2.5℃以下。其中春、夏季全国各地地气温差均为正值,且总体呈经向型分布,西高东低;秋、冬季中国各地地气温差总体呈纬向型分布,南高北低,尤其是冬季北方部分地区为负值。年内,中国区域平均各月地气温差均为正值,其中1月份和12月份相对较小,6—8月份(夏季)相对较大。不同地区地气温差的年内分布特征有所不同,西藏地区地气温差年平均值为全国最大,最大值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5月份;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及内蒙古地区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6月份;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地区地气温差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过后的7月份或8月份;西南地区年内各月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较小,在雨季之前的5月和雨季之后的8月出现2次峰值,呈双峰型分布。1961—2016年,中国区域平均地气温差4月和4—10月上升趋势较明显,而7月和10月变化趋势不明显或略有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东北、西北及内蒙古、西藏西部等地平均地气温差有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有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669.
670.
含裂隙岩石的裂隙系统与其内的流体的分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地震波在其内的传播,导致速度频散和衰减.本文基于Chapman模型,研究润湿相和非润湿相流体随频率的变化.许多学者研究的是单一流体下的频变各向异性理论,本文着重于气水两相流体部分饱和的情况.引入了基于分形理论的相对渗透率模型,并使用无量纲参数q来表征斑块饱和现象.首先研究气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与分形维数的关系,然后考虑了斑块饱和效应对流体混合物的有效迁移率的影响.根据数值算例,在Chapman模型中分别引入相对渗透率模型和斑块饱和效应,观察各自对横波速度和衰减的影响.最后分析耦合的相对渗透率和斑块饱和对横波速度和衰减的影响.根据算例结果可知,在中频时,相对渗透率及斑块饱和效应都比低频和高频的情况对横波速度和衰减影响大.最后考虑分形维数和无量纲参数q的耦合影响,发现无量纲参数q对横波速度和衰减的影响都明显要大于分形维数.同时还引入了横波分裂来分析这种耦合效应对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波分裂与分形维数成反比,与无量纲参数q成正比,这种现象在低频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