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2015—2019年,由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牵头,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和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系统拯救、整编共享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垂直形变测量数据,编制不同时空尺度的地壳垂直形变图,为强震中长期预测、地壳动力学研究、地形变灾害研究与防控及相关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数据集内容为中国大陆典型沉降区垂直形变图,展示特定沉降区的地表垂直形变分布,为制定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对数据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情况、数据要素项和时空范围、数据输出质量和准确度,以及数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2.
张伟丽  邓黎  庞于涛  于淼  田建林 《地球科学》2022,47(12):4390-4400
强震作用下土石坝极易出现失稳破坏,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强震作用下土石坝失稳分析通常采用失稳概率表示,目前常用方法是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主要有云图法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两种方法.IDA方法计算结果准确,但计算效率低,云图法计算效率虽高,但计算精度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图法和IDA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快速精准分析方法(CIHA,cloud-IDA hybrid approach).CIHA方法可兼顾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该方法基于云图法的对数线性回归假设,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并对地震波进行一次放缩来计算相应损伤指标下的地震动强度值,利用地震动强度值得到的均值和方差生成土石坝在各个损伤等级下的易损性曲线.通过对Lower San Fernando土石坝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将所提CIHA方法与IDA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计算精度方面,CIHA方法可以获得与IDA方法相近的结果,在计算效率方面,CIHA方法相比IDA方法计算效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3.
刘军  蔡哲  庞雄奇  胡涛  游婷婷  徐帜  刘阳  于飒  李洪博 《地球科学》2022,47(7):2481-2493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受多种动力多种要素联合控制,因此不能完全依照经典的浮力成藏理论预测有利成藏区带. 通过剖析研究区已经发现的油气藏揭示出三种动力对油气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低位能(背斜类油气藏)、低压能(断块类油气藏)、低界面能(岩性地层类油气藏);在每一种动力作用下,油气成藏受到有效烃源层、优相储层、区域盖层、低势区带4个功能要素及其时空组合的控制. 通过建立多动力?多要素复合成藏模式,对陆丰凹陷古近系4个目的层有利成藏区带进行了预测评价,优选出10个最有利目标,为研究区油气深化勘探和钻探目标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4.
基于河南新郑县的一套完整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格大张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75个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在地层深度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结果认为,从格大张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三个沉积端元,端元1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作用动力特征,夏季风的强弱引起的温湿变化造成相应时期内沉积物的古土壤化的强弱;端元2可能指示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沙尘暴沉积动力作用特征,代表了典型风成黄土的粗颗粒组分特征;端元3粒级组分更粗,代表了更强搬运动力条件,应属于东北风搬运黄泛平原粗颗粒而来的近源沉积物,距今3100 a以来尤为显著。根据小波分析结果,认为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周期性特点。端元分析法在指示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很好地反映晚更新世以来各动力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识别各端元组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根据目前状态推断未来可能的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5.
横波(S波)为偏振波,具有不同于纵波(P波)的特性,对于地震探测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被动源地震探测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接收函数、S波分裂等.在主动源(气枪)海底地震(OBS)探测中,震源在水中,S波为地层转换波,其应用还不多.本文在介绍转换S波的产生、模式、处理和识别的基础上,以实例为切入点简述其具体应用.这些应用主要是基于1D/2D转换S波,用于揭示海底岩石类型、推断地壳性质、共轭陆缘问题、判定地幔蛇纹石化、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和预测流体等.目前在南海已获得了大量的2D和3D的OBS转换S波数据,可将转换S波的研究逐步从2D发展到3D研究,同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共同分析.利用转换S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南海扩张停止后形成的海山下不同地层的岩性和判定上地幔低速的性质等.   相似文献   
176.
基于ArcGIS Server并结合ArcSDE及Oracle数据库软件,利用ArcCatalog通过数据引擎ArcSDE连接Ora-cle10建立服务器端的核心数据库,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在ASP.NET、Flex技术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结构的"陕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信息的动态查询、分析和各种统计等功能,可为地质灾害信息的共享及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7.
在会理地区进行前寒武纪地质调查过程中,于会理县通安镇皎平渡一带发现通安组片岩中分布少量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岩石组合,其中典型的岩石类型为角闪岩,经过室内薄片鉴定和利用地球化学进行原岩恢复,角闪岩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玄武质岩)。研究采用LA-ICP-MS方法,对角闪岩进行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了1 720Ma±7Ma(MSWD=0.47,N=23)的原岩成岩年龄。结合通安组的年龄资料和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认为1 720Ma±7Ma代表了通安组早期年龄,限定了通安组一段顶部的沉积时限,而以角闪岩为代表的这套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古老基底扩展环境,是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西缘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7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陕西2011年7月连续19d强对流天气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月中旬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大环流形势稳定,受蒙古冷涡槽后冷平流影响,7月下旬中高纬度两脊一槽维持,受西南气流和下滑槽直接影响,陕西出现连续强对流天气。中旬由于偏东风输送水汽较弱、不稳定能量低、冷平流影响,陕西以雷暴伴雷雨大风及冰雹天气为主,主要发生在陕北,出现于午后到夜间;下旬由于偏南风输送水汽较丰富、不稳定能量高、下滑槽东移,造成雷暴伴短时强降水天气为主,陕南最多,出现时间全天候。对致灾最重的7月17日雹暴天气进行分析,提出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9.
宝鸡市重度灰霾天气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翻  韩洁  王婷 《陕西气象》2013,(6):22-25
利用陕西省宝鸡市11县区气象站1981—2011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2000--2011年地面天气图资料和西安站探空资料分析宝鸡市重度灰霾的时间分布,重度霾日气象要素场及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1年宝鸡市年均重度灰霾24站次,呈上升趋势,趋势倾向率为4.7站次/10a;重度灰霾主要发生在冬、秋季,冬季最多,占总数的72.2%,11月至翌年2月,4个月共占83%;空间分布具有东北及南部少、中间多的特点;重度灰霾的出现和地面天气形势以及08时接地逆温有密切关系;适宜的相对湿度、风速是重度灰霾日形成的重要条件;重度灰霾站次与平均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呈正相关,与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0.
利用宝鸡市1971—2010年冬季(11—2月)11个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近40a来宝鸡冬季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为今后大雾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宝鸡市冬季大雾空间分布具有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特点;冬季大雾站次数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多—少—多的趋势变化,目前为逐渐增多的趋势;年变化较大,以3.3次/10a速度减少;11月大雾出现次数最多,12月次之,2月最少;大雾常常是川道或塬区成片出现,但区域性大雾占的比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