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方面,十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建立了若干条全国平均气温序列,而几条主要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97之间。同时,这些进展也表现在基础资料质量提高、空间覆盖面扩大、序列均一性改善以及结果可靠性提高等方面。对多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新结果显示,1906-2005年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8±0.27)℃,2007年是我国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代表性分析显示,现有的几条中国温度序列中除覆盖完整的序列外,其他序列在1920或1930年代以前可能主要反映中国东部变化情况,但在此之后则能较好地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与近10年(1999—2008年)全球变暖停滞有关的几个问题。首先,虽然1999—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但是这10年仍是30年来平均温度最高的10年。其次,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ENSO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但是不大可能改变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最后,用全球及中国的观测资料证实1999—2008年中国平均温度增量为0.4~0.5℃/10a,即中国的气候变暖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3.
金伯利岩中铬铁矿原生表面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成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国利  赵磊  李友枝 《地质与勘探》1999,35(3):17-20,29
对金伯利岩中铬铁矿原生表面特征的成因做出了合理解释,并提出了4种成因类型;通过探讨铬铁矿原生表面特征,化学成分,含矿性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了铬铁矿原生表面特征与金刚石含矿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总被引:77,自引:5,他引:72  
重新考虑了1950年前后器测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统一采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利用国际上通行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计算方法,建立了中国近100年的地表气温序列,并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自1905年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明显增暖,升高幅度约为0.79℃,增温速率约为0.08℃/10 a,比同期全球或北半球平均略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增温似乎不比30~40年代明显,而20世纪50~60年代地表气温的变冷却比全球或北半球显著得多.和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一样,近100年来中国的增温也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夏季却有微弱变凉趋势.新的全国平均气温序列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给出了更高的增温趋势估计值,这主要与采用新的月平均气温统计方法改善了原序列的均一性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早期资料覆盖面积比例低和后期城市化影响等问题,这里给出的增温趋势估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地震剖面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界分别向南、北盆地边缘变薄和尖灭,盆地北部被欧龙布鲁克山和埃姆尼克山隆起强烈改造.通过对新生代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以及地层剖面分析,确定欧北断裂自中新世晚期开始向北逆冲,导致欧龙布鲁克山发生隆升和德令哈凹陷的形成.埃北断裂从上新世开始活动,与欧北断裂同时向北逆冲,导致德令哈凹陷进一步沉降,形成厚度达2600m的狮子沟组.埃南断裂在第四纪开始大规模向南逆冲,不仅造成其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山和埃姆尼克山隆起强烈抬升和向南推覆,而且导致南侧霍布逊凹陷的形成,成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中心.早期提出的前陆盆地和背驮式盆地模型显然不能解释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本次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形成是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导致地壳发生大规模褶皱的结果,即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是一个大规模向斜.该向斜盆地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新生代地层向盆地边缘减薄以及沉积中心主要位于盆地中部等现象.了解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发展对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面相对湿度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PMTred和PMFT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站为参考站,使用相关系数权重平均构建参考序列,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51-2014年中国2400多个国家级地面站月平均相对湿度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并分析了造成相对湿度序列非均一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地面相对湿度资料存在较严重的非均一问题,68%的台站存在断点,人工观测转自动观测、迁站和时次变化是造成序列非均一的主要原因。整套资料负订正量所占比例较高,订正范围主要集中在-5%~0之间,这种负订正量与人工转自动观测后相对湿度观测值偏低有密切关系。这也使得订正后中国平均相对湿度趋势与订正前存在明显差异,订正前中国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订正后相对湿度没有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土方填筑过程中压实度的监控需求,综合高精度GNSS卫星定位技术和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发了能够实现全过程监控的压实管理系统,介绍了整个压实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然后从所有子系统协同工作的作业流程上展现了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在碾压这一核心子系统中,通过压实工艺指标监控和压实质量指标监控,能够有效地控制压实作业的施工质量。连续压实管理系统能够对土方工程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和管理,是BIM系统在土方压实工程中的重大尝试,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对称理念进行地表沉陷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对称理念应用于地表沉陷的观测之中,有利于消除或削弱多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提高测量精确度.详细分析运用该理念来消除地球曲率、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大气折光等误差.通过对所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该理念测量所获得的数据比较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9.
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  相似文献   
20.
皖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福元  李音平 《江苏地质》1991,15(3):137-143
通过对皖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矿物共生组合、载金矿物、包裹体、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述了该区金矿载金矿物特征及成矿热液组成性质,并探讨了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指出本类型金矿成因上属于地下热卤水浸染型,初步总结出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