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龙  尤丽  招湛杰  钟佳  徐守立  娄敏 《地球科学》2019,44(8):2677-2685
莺歌海盆地东方-乐东区已获得商业气田发现,但针对气田盖层研究,尤其是泥岩盖层岩石学特征及孔喉结构特征方面研究较少.利用岩石薄片、地球化学、XRD、元素分析等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区泥岩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岩演化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东方-乐东区中新统黄一段和黄二段泥岩盖层分布最为稳定,泥岩盖层封盖性受陆源碎屑供给与钙质化石碎片影响较大,研究区优质盖层中陆源碎屑颗粒与钙质化石碎片含量较低,次生溶蚀孔隙与微裂缝不发育;埋藏成岩过程中的粘土矿物转化脱水与有机质热演化排烃是低速泥岩的主要成因;泥岩盖层以微孔喉和超微孔喉为主,此类喉道不利于气体的渗流,对油气向上逸散起明显阻碍,盖层整体封盖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尤丽  于亚苹  廖静  刘立  刘娜  赵爽  李晓 《地球科学》2015,40(4):671-676
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图像分析, 对西科1井第四纪发育的典型暴露面及其附近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孔隙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 典型暴露面(埋深68.75~70.24 m)附近的岩石类型为骨架灰岩和泥粒灰岩, 成岩作用类型包括溶解作用、胶结作用、泥晶化作用和新生变形作用, 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粒间溶孔、粒内孔及粒内溶孔、生长骨架孔及其溶孔、铸模孔和晶间溶孔.碳酸盐矿物的悬垂状产状、生物体腔孔充填物的方解石化和普遍发育的溶解作用指示该深度段遭受了大气水淋滤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西沙群岛西科1井钻孔岩心晚中新世-上新世生物礁沉积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磁性扫描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科1井生物礁相沉积中的载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我们推测,这些磁铁矿的微小颗粒主要来自海水中含有的陆源物质,在生物生长过程中通过珊瑚体或其它寄生生物对海水的过滤与吸附作用保存在生物礁沉积中.进一步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与地磁极性年表的对比发现,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上中新统黄流组内部可获得多个年龄控制点,并对莺歌海组和黄流组的底界位置给出了初步制约.其中,莺歌海组记录了C2An.3n和C3n.4n,黄流组记录了C3An.2n至C5n.2n.虽然这一对比方案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是在现阶段生物地层年代及其它年代学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本项研究的磁性地层学结果能为西沙群岛晚中新世以来的生物礁沉积提供更多可靠的年龄控制点,并为今后的区域地层对比提供磁性地层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经过多年勘探,常规碎屑岩领域勘探潜力越来越小,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潜力大,1,2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展示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分析、测试分析等,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海平面波动研究灰岩潜山储层特征,深入剖析灰岩潜山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涠西南凹陷1号断裂带灰岩潜山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滩相储层,发育颗粒灰岩,为后期构造破裂作用和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储层储集空间为孔隙+缝、洞型,强烈白云岩化明显改善孔隙型储层,同时,1号断裂带周缘(廉江-信宜断裂向海延伸)经历中生代早期左旋压扭及晚期右旋张扭的复杂构造演变,晚期的张扭型裂缝可为岩溶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加速了风化淋滤的进程,形成沟通良好的溶蚀孔洞。指出涠洲E近似于涠洲A区,位于强应力的构造裂缝发育区,白云化及溶蚀作用发育,为有利勘探方向,为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储层岩石学分析资料、重矿物测试等资料,借助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镜下观察,分析了乐东—陵水凹陷峡谷水道碎屑沉积物的物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碎屑颗粒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好,石英颗粒表面机械碰撞痕常见且自西向东逐渐增多,说明碎屑颗粒来自西部物源且搬运距离较远;(2)重矿物组合特征揭示,黄流组峡谷水道受西部海南隆起和红河所控物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科1井白云岩主要分布于上中新统黄流组, 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中中新统梅山组有零星分布; 主要的白云岩层段一般发育在褐色铁质矿物浸染的古暴露面之下.根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西科1井白云岩中白云石总体上呈微晶及细粉晶双峰态结构, 微晶白云石为灰岩基质经选择性白云石化的结果, 呈平直晶面半自形晶, 主要为泥微晶基质白云石化的结果; 粉晶-细晶白云石呈平直晶面自形晶, 为胶结物白云石或过度白云化结果, 过度白云化雾心亮边白云石的"亮边"与胶结物白云石成分一致, 阴极发光下二者显示同样的光性特征.微量元素测试及碳氧同位素测试表明: 白云岩一般具有低铁、低锰含量, δ18OPDB均为正值, 变化于2.293‰~5.072‰之间, δ13CPDB变化于1.214‰~3.051‰之间; 西科1井白云岩与西琛1井白云岩具有相似的层位分布特征和碳、氧同位素特征, 可能反映着相同或相似的成因.回流渗透模式可能适用于西沙地区白云岩, 频繁的海平面升降、环礁内蒸发环境及与中新世末期构造运动有关的热流体上涌促进了西沙地区白云岩的形成, 高渗透性礁相碳酸盐岩沉积为高Mg/Ca比值的蒸发水回流渗透提供了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7.
新疆提灯藓科(Mniaceae)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年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85份提灯藓科(Mniaceae)标本,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经典分类方法,对新疆提灯藓科的种类进行了整理、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新疆有提灯藓科植物6属、24种,包含北灯藓属Cinclidium(2种)、曲灯藓属Cyrtomnium(1种)、提灯藓属Mnium(7种)、匍灯藓属Plagiomnium(11种)、毛灯属Rhizomnium(1种)、疣灯藓属Trachycystis(2种),其中密集匐灯藓Plagiomnium confertidens(Lindb.et H.Arn.)T.Kop.、粗齿匐灯藓Plagiomni-um drummondii(Bruch et Schimp.)T.Kop.、小刺叶提灯藓Mnium spinulosumB.S.G.为新疆新纪录种。并根据种类的形态特征,列出了新疆提灯藓科植物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以及每种的生境和地理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西沙西科1井第四系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志鹏  尤丽  李晓  刘立  廖静  刘娜  赵爽  于亚苹 《地球科学》2015,40(4):653-659
从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心观察和岩石学特征的分析入手, 重点刻画了第四系全新-更新统乐东组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和生物礁类型.543片铸体薄片分析和214.89 m岩心观察表明: 岩石类型主要为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骨架灰岩, 其次为粘结灰岩、颗粒灰岩、漂砾灰岩和砾屑灰岩.在纵向上, 埋深0~10 m层段以颗粒灰岩为主, 埋深10~22 m层段为生物碎屑砂分布段, 埋深22.00~214.89 m层段以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骨架灰岩为主.生物礁类型以骨架礁为主, 造礁生物为珊瑚和少量珊瑚藻.骨架礁在埋深0~214.89 m均有发育, 丛状和块(段)状礁仅分布于埋深83~98 m.   相似文献   
9.
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YL19A钻井岩屑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旨在研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井岩屑样品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总体呈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的右倾式,但在各时代地层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崖城组和陵水组岩屑呈明显的Eu正异常,而梅山组、三亚组和黄流组岩屑呈Eu的弱负异常,指示了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源上的变化。在早渐新世时期,研究区物源以来自周边凸起的火山碎屑和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自渐新世晚期开始,随着琼东南盆地全区发生海侵,研究区水深逐渐加大,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变为浅海相,物源变为远源陆源物质,并具有红河与海南岛多物源混合的特征,红河沉积物对物源的贡献相对较大,基性火山物质对物源的贡献减弱。YL19A钻井岩屑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在距今30、28.5、25.5和23.8Ma等地层界面处均发生明显的突变,对区域性构造运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对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沿石英愈合裂隙呈带状分布,部分在石英颗粒边部分布或切穿多个碎屑颗粒;主要包括盐水包裹体、液烃包裹体、气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四种类型,其中烃类包裹体呈三期发育,荧光下多为黄色—蓝白色,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呈不连续分布,峰值主要集中在130~150℃范围内。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特征、产状及均一温度,综合分析认为,中新统储层主要发育三期烃类流体充注和一期CO2流体充注,其中第二、第三期烃类流体充注为主要成藏期,CO2流体充注发生在天然气充注晚期。结合埋藏史与热演化史可知主要成藏期为1.9 Ma~1 Ma,对应新近纪上新世莺歌海末期—第四纪更新世乐东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