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篇 |
大气科学 | 55篇 |
地球物理 | 41篇 |
地质学 | 162篇 |
海洋学 | 48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91.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岩性,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超高压变质岩的测井与岩心化学分析资料为对象,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相关文献中搜集和整理了主孔的189个岩心样品的全元素分析资料,提取了岩心分析与测井响应的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氧化物含量与常规测井响应的统计关系,并通过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氧化物含量的测井评价模型。利用测井资料,计算主孔72~2010m井段地层的氧化物含量,对主孔地层岩性和钛矿(化)发育特征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对于复杂的变质岩类,常规测井响应与地层元素组分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在获得岩心全元素分析数据的条件下,利用测井资料建立地层化学组分的评价模型,能够为岩性与含矿分析提供更为直接的数据。 相似文献
29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信息和数据库属性数据的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数字地图是GIS输入、输出的主要形式,数字地图通过内业矢量化或全野外采集的方式形成后,数据的关系依靠拓扑技术进行处理。论述了数据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制定判定法则,判定它们的拓扑关系或添加一定的关系,使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建立或转换成另一种拓扑关系以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特别就“交点计数检验法”进行了完善,保证了各种特殊情况处理方法的正确性。根据判别规则和方法,可以实现“缓冲区分析”、“自动裁剪线”、“自动形成封闭面”等拓扑处理功能。 相似文献
293.
294.
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 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的2 个底片天区15 张照相底片上的31 次观测,以ACT 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处理,得到了16 颗依巴谷星和38 颗场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结果,其中依巴谷星的赤经和赤纬标准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10 .5 mas 和7 .5 mas,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标准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 .70 mas/yr 和0 .59 mas/yr 相似文献
295.
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 《中国勘察设计》2008,(1):104-105
前几年,信息化建设遇到一些困难: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周期长、见效慢,真正用起来的不多,造成投资浪费,设计院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下降。长期服务于勘察设计行业 相似文献
296.
297.
298.
孙讷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05):56-61
正 前几讲我们介绍了水动力弥散的机理、水动力弥散方程的导出及其各种解法。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般的水动力弥散型的水质模型,或称对流—弥散型的水质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确定弥散系数的困难,除了这类比较复杂的模型外,常使用比较简单的纯对流型的水质模型与集中参数型的水质模型。这一讲我们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水动力弥散型的水质模型 相似文献
299.
300.
龙门山冲断带多层次滑脱带与滑脱构造变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多层次的滑脱层,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ⅰ)深层次滑脱带,包括壳幔滑脱带、壳内滑脱带和前震旦系基底滑脱带,所发育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壳幔拆离滑脱变形、基底韧性剪切变形等;(ⅱ)中层次滑脱带,包括寒武-奥陶系滑脱带、志留系滑脱带等,发育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等厚褶皱、尖棱褶皱、构造虚脱及其构造组合等;(ⅲ)浅层次滑脱带,包括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滑脱带、侏罗系滑脱带等,发育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样式、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和双重构造等.多套滑脱层不仅使褶皱-冲断带自深层往浅层发育了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同时还使得局部构造发生了明显的构造作用的叠加,研究表明,多套滑脱层在龙门山冲断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