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75篇 |
地质学 | 40篇 |
海洋学 | 4篇 |
综合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112.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水位浅、地基土层软弱等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震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后重建中应继续加大安居富民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灾区北部人口密集,地基土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建议在今后的安居富民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113.
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砂岩中自生绿泥有4种产状:颗粒包膜、孔隙衬里、孔隙充填和蜂窝状;3种成因类型:粘土矿物转化、物质的溶蚀结晶和富铁镁外来流体的渗入。时间形成顺序为:颗粒包膜绿泥石→孔隙衬里绿泥石→孔隙充填绿泥石;蜂窝状绿泥石的形成时间取决于外来流体的渗入时期。绿泥石的表面电荷特性受成岩流体pH的控制,并进而影响其产状。绿泥石的分布受铁镁物质的来源、孔隙流体性质、温度、砂岩的成分和结构控制,且不同产状的绿泥石具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颗粒包膜绿泥石主要由沉积环境控制,孔隙衬里绿泥石由砂岩中富含铁镁的岩屑和黑云母等的分布约束,孔隙充填绿泥石受砂岩结构影响;蜂窝状绿泥石取决于外来流体的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114.
115.
晶质菱镁矿矿床赋存于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富镁碳酸盐经后期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属沉积- 变质型矿床。本次研究将中国境内的晶质菱镁矿矿床按变质重结晶程度分为三类 (高、中和低),并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① 产于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中的菱镁矿矿床经历低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绿片岩相),矿石结晶度差,品位相对较低(44. 98%~47. 35%),且保留有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V- PDB:0. 4‰~+0. 3‰);② 大型(>5000万t)优质(MgO>46%)晶质菱镁矿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古元古代胶- 辽- 吉活动带海相碳酸盐岩中,矿体后期经历中等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中—低角闪岩相),矿石发生中等程度的重结晶作用,继承了海相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V- PDB1. 9‰~+1. 7‰);③ 经历高角闪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菱镁矿矿床矿石结晶程度最优,但强烈的变质作用引发外源含硅热液流体加入而发生蛇纹石化作用,矿石品位低(MgO=44. 42%~45. 55%),具有较高的TFeO、Mn和Ti含量,整体亦显示较低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V- PDB:4. 1‰~3. 5‰)。因此,沉积- 变质型菱镁矿矿体的镁质富集可能发生在海相沉积成岩期,后期变质作用引发富镁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作用,镁质碳酸盐和钙质碳酸盐矿物进一步发生近原地分离重结晶作用,形成晶质菱镁矿矿体和富镁白云石夹石,但过高(高角闪岩相及以上)或过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可能均不利于形成大型优质晶质菱镁矿矿床。 相似文献
116.
从吉拉沟的形态、第四纪沉积物特征、人工地震剖面、电磁场特征及探槽揭露等认为:吉拉沟在深部对应于一基底隆起,该隆起被海西期断裂所限制。这些断裂在印支早期便停止了活动。在区域南北向应力场及差异压实作用下,基底隆起形成潜山型内核。其上覆中-新生界盖层形成披覆型背斜,在背斜顶部产生一系列平行于轴向的纵张裂隙。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纵张裂隙不断发展贯通,并演变成规模巨大、近东西走向的吉拉沟。 相似文献
117.
塔斯曼海位于西南太平洋地区,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西兰板块之间,大地构造背景复杂。该地区是全球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海域之一,但是国内对该地区的研究相当匮乏。本文根据塔斯曼海海域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对塔斯曼海海域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前人关于塔斯曼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esolution海岭北部,我们认为塔斯曼海的范围应包括Resolution海岭以南,麦夸里海岭以西,塔斯曼断裂带以东的区域(即南部次盆)。结果显示,塔斯曼海域及邻区包括3个一级构造单元:东澳大利亚陆缘、西兰板块和塔斯曼海盆,且塔斯曼海盆可进一步划分为西部次盆、东部次盆和南部次盆。本文基于塔斯曼海域90 Ma以来的洋壳年龄数据编制了构造演化图,将塔斯曼海的形成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1)中生代陆内裂谷期(90~83 Ma BP);(2)塔斯曼海扩张阶段(83~61 Ma BP);(3)塔斯曼海北部扩张停止阶段(61~52 Ma BP);(4)塔斯曼海南部改造阶段(52 Ma BP至今)。 相似文献
118.
11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汭水河地区上三叠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物源及其演化是进行区域原盆恢复和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及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汭水河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通过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变化,结合区域背景及古水流资料,系统地研究了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物源及其演化。研究认为,晚三叠世早期(231~225Ma),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沉积物源主要为盆地东北部阜平杂岩及盆地北部的海西期岩浆岩,部分搬运来的物质与来自秦祁造山带的剥蚀物质一起经宝鸡—武都裂陷槽流入松潘—甘孜地区;晚三叠世中期(225~218Ma),来自秦岭造山带的挤压开始增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地层中来自南缘秦岭造山带的物源开始增加,盆地西南部沉积物源开始与松潘—甘孜地区出现明显差别,宝鸡—武都裂陷槽开始关闭;至晚三叠世晚期(218~210Ma),秦岭与祁连造山带完成拼贴,宝鸡—武都裂陷槽最终完全关闭。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