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蛤属(Meretrix)16S rRNA基因及ITS1序列的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及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的方法,以近缘属的青蛤(Cyclinasinensis)为外群,对文蛤属的文蛤(M.meretrix)、丽文蛤(M.lusoria)、帘文蛤(M.lyrata)和斧文蛤(M.lamarckii)4种贝类进行了系统学研究。经ClustalX多重比对及DNAsp软件分析后,用PAUP4.0分析软件,计算出种间序列的碱基转换/颠换频率,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帘文蛤与该属其他三种的分歧时间较早,两类序列与其他种类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在0.25866—0.28218和0.15644—0.20104之间。文蛤与丽文蛤间的16SrDNA及ITS1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4805和0.04201,拓扑结构图显示关系很近,并且二者的分布区大面积重叠,其序列间的转换/颠换频率接近种内单元型(haplotype)间的序列变化,鉴于它们的贝壳形态有一定差别,应归为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地理亚种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12.
栉孔扇贝六种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对中国栉孔扇贝和日本栉孔扇贝两个自然种群的6种同工酶 (MDH、ADH、G 6 PDH、IDH、GDH、ME)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基本酶谱 ,对其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共记录了 1 8个座位 2 8个等位基因并对其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两种群各自具有种群内的个体差异及特征谱带 ,可将其作为栉孔扇贝亚种间差异的一种分子标记 ,并为系统分类及贝类学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采用来自韩国野生的栉孔扇贝和中国养殖的栉孔扇贝以及发病区存活个体作为亲本 ,构建韩国野生×韩国野生、韩国野生×中国养殖、韩国野生×中国养殖发病区存活个体以及中国养殖×中国养殖共 4个交配组合 ,通过对F1 代个体壳宽、壳高和体重的测量 ,比较不同群体的生长情况。同时采用RAPD技术对F1 代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比较 ,研究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 ,杂交后代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说明栉孔扇贝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杂种优势。韩国野生种群和中国养殖群体以及发病区存活群体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3 6 6和 0 0 0 5 7,以上 4个F1 代群体的平均杂合度的理论值分别为 0 2 83、0 2 6 7、0 2 6 8和 0 2 6 6 ;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 0 76 5、0 76 0、0 76 0、0 73 5。表明栉孔扇贝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遗传分化 ,其杂种优势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微生物群落在海洋的碳、氮[4]、磷 [6]和硫 [14]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分 ,作为分解者和二次生产者 ,影响着颗粒有机物的溶解与沉降、溶解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无机营养盐的形成等生态过程 ;有些微生物是初级生产者 ,能通过光合自养、化能自养等营养方式生产有机物。早期的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培养条件与自然条件的差异 ,实际上培养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环境中的少部分菌种(0.001 %~15 % ) [2,5,12,25],而且往往加入了浓度远高于自然状况…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线粒体DNA的16SrRNA基因片段,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得到634bp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了该片段的大连,烟台,青岛,朝鲜4个自然群体31个个体的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共检测到26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18种单倍型,结果表明,4个群体中以朝鲜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烟台,青岛群体,大连群体最低;不同自然分布区的栉孔扇贝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DNA序列测定技术测定了真虾下目7科8个种的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与从GenBank检索得到的12个相关种的16S rDNA部分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及16S rDNA在真虾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比对序列长353bp,其中变异位点221个、简约信息位点180个。碱基转换替代速度比颊换替代速度慢。以螯虾下目的Austropotamobius pallipes为外群构建了这20种真虾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支图,结果展示:(1)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的Awhistus custos远离长臂虾亚科分支。而且它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首先与六足纲(Hexapoda)的昆虫比对上。(2)长臂虾科长臂虾亚科的两个近缘属Palaemon和Palaemonetes问的4个种混合相聚,说明传统形态分类中以大颚有无触须作为这两个属的属级形态鉴定特征尚需进一步审定。(3)鼓虾总科藻虾科的Exhippolysmata ensirostris与褐虾总科褐虾科的Crangon affinis处在同一分支,而没与鼓虾科的种类形成姐妹群。研究结果表明,16S rDNA片段的序列很适合研究真虾类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而在研究属上高级阶元或种下阶元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时较不敏感,因其变异对于种级水平显得过于保守,而对于科级以上阶元又显得太快。  相似文献   
17.
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极端环境条件和有限有机碳输入及长期埋藏和矿化,大洋海底深部沉积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荒漠,根本无法支持任何生命活动。DSDP(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和 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计划的实施对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区系在世界大洋沉积物和上部洋壳中的普遍存在是 ODP计划的重大发现之一。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海底深部沉积物中蕴藏着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生物和分子多样性以及复杂多样的生理生态功能过程。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正成为生命起源和进化、地球系统进化和演化、全球变化和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的研究焦点。  相似文献   
18.
六种海产虾类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于1996年10月在青岛胶州湾附近海域采集中国对虾,细巧仿对虾,周氏新对虾,鹰爪虾,脊尾白虾和脊腹褐虾等6种不同科或不同属的海产虾类,用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经20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282条多态性片段,片段长度在230 ̄2800bp之间,根据扩增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然后用UPGMA和NJ程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显示的6种虾的亲缘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幼蟹上岸病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患上岸病幼蟹和正常幼蟹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溶菌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等几项免疫学指标的测定和比较 ,探讨幼蟹上岸死亡疾病的病因。结果表明 ,患病幼蟹自由基的代谢出现紊乱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较正常幼蟹显著下降 ,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蟹 (P <0 .0 1 )。而在反映自由基损伤程度的丙二醛含量上 ,患病幼蟹极显著高于正常幼蟹 (P <0 .0 1 ) ;患病幼蟹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研究表明 ,大量自由基的积累对幼蟹的组织或器官造成了损伤 ,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免疫能力 ,从而导致了幼蟹上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南冲绳海槽深海沉积物中度嗜盐菌系统进化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冲绳海槽MD05-2907站位的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到40株属于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的中度嗜盐菌.耐盐度实验表明有12株最适生长盐度为30,19株为60,9株为100,多数菌在盐度高于150时生长速度迅速下降.有8株菌能产至少一种胞外蛋白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