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392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安亚运  杨忠琴  向坤鹏  黄艺  陈厚国  贺永忠  刘伟  余谦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105-67041118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前陆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形成广泛分布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进一步探讨该套黑色页岩的形成背景,以黔北地区道页1井为例,开展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主要为硅质碳质页岩,夹多层斑脱岩,U/Th为0.2~2.90,V/Cr为1.18~14.34,Ni/Co为2.31~11.59,TOC为0.68%~5.91%,平均3.76%,稀土配分曲线为平坦型,δEu以弱正异常为主、个别为弱负异常;龙马溪上部及新滩组主要由泥岩及钙质泥岩组成,U/Th为0.16~0.23,V/Cr为0.88~1.79,Ni/Co为1.77~3.91,TOC为0.1%~0.84%,δEu以明显负异常为主,表现出低斜率右倾型稀土配分曲线。以上特征表明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形成于间歇性缺氧的还原环境,龙马溪组上部及新滩组为富氧环境。结合斑脱岩的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是汇聚背景下前陆盆地早期沉积的产物,强烈火山作用给大陆边缘海带来营养元素,刺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造成水体迅速缺氧,可能是造成同期海底缺氧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2.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43.
海底海洋的观测探测,亟需大范围、长时间的观测平台。海底AUV有三大要点:适应海底机动性的结构、适应海底复杂环境的机敏运动性能、适应海底的水声通信定位技术。本文分析了海底AUV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凝练出海底AUV的关键技术难题,并相应地给出海底AUV水动力外形优化技术、海底AUV机敏运动控制技术、海底水声通信与定位导航技术、海底接驳与充电技术的解决思路。最后以碟形结构的水下直升机为例,给出了海底AUV的实践探索一例。本文将为海底AUV及其观测探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4.
南海北部神狐区域海底的高丰度水合物储层与生物成因为主的甲烷气源表明该区域很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海洋水合物系统,其成藏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澄清。建立了一个耦合沉积层地质属性-流体流动过程-水合物反应动力学的传输-反应模型,区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水合物形成(分解)动力学过程:(1)在通常情况下溶解甲烷和游离气共同形成水合物,(2)特殊情况下游离气直接生成水合物,结果表明在神狐海域热力学环境下游离气形成水合物速度比溶解甲烷快约4倍,气体含量和动力学常数比值越大生成水合物越快,而对比水合物分布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表明该区域水合物储层聚集和产状很可能受到了其他地质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5.
自然界中的剪切带通常是由简单剪切(simple shear)和纯剪切(pure shear)叠加的一般剪切带(general shear)。运动学涡度(kinematic vorticity)的引入提供了一个定量表示两种剪切成分的工具。通过测量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可以清楚的了解一般剪切带中究竟是简单剪切还是纯剪切占优势。本文将运动学涡度的基本理论和极摩尔圆法对雁林寺金矿所在的湘东雁林寺韧性剪切带中所表现的运动学涡度进行测量,得出该韧性剪切带的Wk值为0.6,指示其变形以纯剪切为主,且简单剪切作用应变速率比纯剪切作用的应变速率慢。本文从微观运动学层面揭示了湘东雁林寺韧性剪切带对于雁林寺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6.
锡力诺尔金矿位于二连-贺根山断裂带偏南侧,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新发现的金矿点。本文在系统研究苏左旗-阿巴嘎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基础上,对锡力诺尔金矿点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进行了阐述,认为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上统林西组的细砂岩、砂砾岩的层间破碎带中,受控于北东向韧性剪切构造带和次级张性裂隙。通过锡力诺尔金矿点与外围金矿点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锡力诺尔金矿体的成因类型为石英脉与蚀变岩复合型,矿体主体为低品位蚀变岩型,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可为摸清该地区的金矿找矿思路和圈定金矿找矿靶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7.
本文以津巴布韦塔卡金矿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对矿区地球化学特征、金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进行了分析,发现矿体主要赋存于元古宙Umkondo群的绢云石英片岩中,并受南北向区域构造控制。区内Au、W 、Hg 、Sb等异常共生组合元素,均可作为Au的找矿指示元素。通过对塔卡金矿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找矿标志的研究,建立了该金矿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及找矿标志,对已取得的1:25万区域化探异常的筛选和评价,以及进一步提高化探找矿效果,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8.
内蒙古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成矿区带之一。前人铀矿找矿工作主要聚焦于马尼特坳陷北缘,认为坳陷南部不具备铀成矿的基本条件或成矿减弱。而煤铀兼探最新成果表明,坳陷南缘已初步控制一条长约6.8 km的铀矿带,指示南缘具备与北缘同等的成矿前景。通过对比剖析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典型铀矿床(点)的地质特征,结合坳陷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构建了马尼特坳陷南北双向供铀的统一铀成矿模式,指出: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均以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为主,但坳陷北缘以赛汉组上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而坳陷南缘以赛汉组下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为次要找矿目的层。马尼特坳陷主要铀成矿期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铀成矿为二连组晚期至古近纪早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68±1.6)Ma~(63.4±5.5)Ma,成矿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第二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51.2±4.3)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为主,兼有潜水氧化带型;第三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晚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44±5)Ma~(37.1±1.9)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第二和第三期铀成矿是本区主成矿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铀矿体变富变大。今后铀矿找矿重点应向马尼特坳陷南缘转移,且有望落实一条长度大于70 km的铀成矿带,为马尼特坳陷南缘铀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9.
为了准确划分直罗组地层岩性、识别地层及解译矿层,通过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4个主要铀矿集区侏罗系直罗组地层的定量伽马、自然电位、三侧向电阻率、密度4条测井曲线参数,采用归类统计和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直罗组的伽马照射量率数值差异不大,东南缘地区电阻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密度值变化呈现\  相似文献   
150.
安徽庐枞盆地中巴家滩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巴家滩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盆地的中心地带,出露面积约4km2.岩性主要为辉石二长岩和含英辉石二长岩,发育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野外及室内证据表明该岩体可分为两期,第一期表现为闪长质岩石包体;第二期主要为旱阶段的辉石二长岩和晚阶段的含石英辉石二长岩.巴家滩岩体随着由早到晚的演化,其SiO2含量、总碱含量(Na2O K2O)和岩石的氧化度不断增高.稀土配分整体呈右倾趋势,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岩石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巴家滩岩体成岩物质来源于富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Ⅱ.巴家滩岩体属于橄榄玄粗岩系,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巴家滩岩体具有高Al2O2、Sr、St/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与沙溪岩体的特征相似,早期包体的Cu含量高达0.8402,推断在其深部可能有可能有类似沙溪岩体的矿化岩浆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