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篇 |
大气科学 | 131篇 |
地球物理 | 61篇 |
地质学 | 355篇 |
海洋学 | 81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69篇 |
自然地理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66年 | 3篇 |
1962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4月14日下午—15日凌晨左右发生在桂西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小时雨强较大、前期以降雹为主、后期以短历时强降水为主的特点;近地层锋面和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触发机制;200 hPa高空辐散流场有利于底层辐合上升运动的加强,可以弥补500 hPa弱槽槽前动力抬升机制的不足;对流层中层具有干冷空气的侵入是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关键因子,而地面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干空气侵入700 hPa层之后数小时内;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θse大值区或者舌区;对流层正涡度从中层下传到底层对于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回波具有明显的悬垂回波、弱回波区、辐合区、中气旋、三体散射长钉和旁瓣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42.
43.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动的b值和余震的b值.这次地震位于西昆仑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交汇区域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余震区NE向长70 km、宽20 km,分为主余震分布区和次余震分布区,其中ML4.0以上强余震基本位于NE向主余震分布区,N--S向的次余震分布区则以ML3.0左右地震分布为主,显示该部分可能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于田地区曾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0 km;2012年8月12日发生的MS6.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 km.该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是:在NE向阿尔金断裂带尾端向SW方向延伸过程中,左旋走滑作用逐渐转换为拉张作用,形成多条左旋走滑兼具拉张作用的断裂. 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模式表现为:左旋走滑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与南段因速率差异而产生的小型构造盆地,在区域拉张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2008年MS7.3张性地震后区域的伸展作用增强,导致盆地南侧的苦牙克断裂发生2012年MS6.2张性地震,该地震引起2014年MS5.4前震,两者激发其后在盆地北侧阿什库勒断裂发生了2014年MS7.3主震. 相似文献
44.
如何用有限元新模型研究地震触发和应力场连续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提出了一种考虑构造应力场影响的有限元新模型和地震触发因子C.新有限元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序列中的地震触发和应力场演化.地震触发因子C定义为滑动面上的剪应力和摩擦强度的比值,它可以用来预测地震能否触发以及触发区的范围.然后利用这个有限元新方法和地震触发因子C研究了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的余震触发情况.结果表明唐山地震的应力场和断层带的非均匀性对余震触发有重要影响.落入新有限元模型预测的地震触发区中的余震要明显多于落入地震位错理论预测的地震触发区中的余震. 相似文献
45.
46.
对黑河下游地区蒸散发量的估算及其时空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流域水循环,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利用SEBS模型估算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2014年15天的日蒸散量,将SEBS估算的日蒸散与不同下垫面5个站点的EC实测值进行对比,其均方根误差和确定性系数分别为1.2 mm、0.85(5个站点),0.5 mm、0.96(2个站点),表明SEBS模型的结果是合理的,可以适用于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地区的地表蒸散量的估算。同时分析了黑河下游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地区,蒸散发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沿河分布的趋势。不同土地覆被类型蒸散发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但其季节变化幅度并不相同,规律为:水体 > 耕地 > 灌丛地 > 草地 > 裸土地 > 沙地。 相似文献
47.
48.
东宁特大型金矿产于岩浆岩中,主要的矿化类型有隐爆角砾岩型、构造蚀变岩型;控容矿构造有隐爆角砾岩筒、断裂和环状、放射状断裂。矿区及外围断裂构造主要有产NE、近SN、NW和近EW向;各方向断裂构造性质复杂,矿区内断裂构造特征及性质的形成与西部近北东向绥阳深大断裂密切相关,而绥阳深大断裂力学性质演化与大地构造环境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有关,构造体系成生发展顺序为①东西向构造带;②北东向构造带;③北西向构造带;④北东向构造带;⑤北东向构造带。σ1方向变化为0°→45°→130°-140°→0°→130°。各方向断开控制相应的岩浆岩侵入,而角砾岩筒主要受东西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控制,Ⅱ号脉群及18号脉受同一环型构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49.
50.
329国道在慈溪境内段长约45公里,是慈溪市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时至今日,交通量快速增长,拥堵现象日益突出,局部路段行车道破损严重,改造需要求迫切。本文根据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重点对路幅改造设计作了论述,以期对类似条件下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