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RAPD标记鉴别红鳍东方鲀和假睛东方鲀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APD技术对东方纯属(Fugu)的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和假睛东方鲀(Fugupseudommus)共三个群体进行分析,经20个随机引物扩增,得到每一个体的多态片段。比较所有图谱,没有发现能够鉴别三个群体的特异性谱带;而且采自日本的红鳍东方纯与采自中国的红鳍东方鲀的电泳图谱基本相似。结果还表明,红鳍东方纯与假睛东方鲀电泳图谱的差异也甚小,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这与以前用同工酶进行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王可玲等,1984),  相似文献   
42.
龙须菜 (Gracilariakemaneiformis)是红藻门江篱属中一种重要的产琼红藻 ,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红藻以藻胆蛋白为捕光色素[1] ,藻胆蛋白主要由藻红蛋白 ( phycoerythrin,PE)、藻蓝蛋白 ( phycocyanin,Pc)和别藻蓝蛋白 (allophycocyanin,APC)组成。PE直接产于光合作用 ,是第一级天线捕光色素 ,对藻体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 ,PE还可作为光合生物进化的标志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其优良的荧光特性 ,被广泛用作标记物质。另外 ,其光吸收区位于叶绿素a不能吸收…  相似文献   
43.
为更好地利用交尾雌虾,采用温差刺激、药物刺激对养殖交尾雌虾和海捕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实验,使交尾雌虾的精荚随蜕皮而脱落,然后对蜕皮对虾再次进行精荚移植,来建立特定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实验结果表明,养殖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在只有温差刺激的条件下,对虾蜕皮率为30%,且对虾成活率为100%,说明温差刺激在保持对虾较高存活率的情况下,可以促使中国对虾蜕皮;在温差刺激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刺激,不同茶籽饼质量浓度梯度下对虾的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虾蜕皮率也随之增加,3个茶籽饼质量浓度(30,60,90 g/m3)下的对虾蜕皮率分别为40%,60%,70%,茶籽饼质量浓度为0的对虾蜕皮率与60,9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对虾的死亡情况看,当药物质量浓度达到90 g/m3时,对虾出现死亡,经x2检验表明,90 g/m3质量浓度与0~6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海捕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对虾蜕皮率不高,只有在药物质量浓度为30,90 g/m3条件下才有对虾蜕皮,蜕皮率仅为20%,10%;每个药物浓度下均有对虾死亡,死亡率随着茶籽饼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不同药物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对蜕皮后雌虾进行精荚移植,共获得18个中国对虾家系,平均受精率和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1.2%,88.6%。本研究通过对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后再交尾,获得了不同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家系,为进一步的中国对虾家系选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中国对虾雄对虾交配能力和精荚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7年对中国对虾雄对虾交配能力进行实验观察;于19941995两年进行补充实验。结果证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保持雄对虾的相对数量而且有充足雌对虾供交尾选择的情况下,中国对虾雄对虾在一个交配季节中的自然交配能力可达到3—4次;交配后生成新的精荚并再次发生交配的平均时间约为3d,但部分雄对虾交配次日即可生成新的精荚并再次发生交配行为;雌雄性比5:1和2:1对雄对虾在整个交配季节中的累计平均交配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在交配盛期,雌雄5:1实验组的累计交配率为2.6次,而21两个实验组的累计交配率只有1.13和1.43次,说明较多可供选择的雌对虾的存在,对雄对虾在一定时期内的交配能力和精荚再生可能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估计了大菱鲆收获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和选育遗传进展。数据共包括3个世代(G0,G1,G2)的508个全同胞家系10952尾个体。G0,G1,G2的体重估计遗传力分别为0.11±0.08,0.18±0.09,0.17±0.07;世代间估计遗传力为0.19±0.04。每一世代母本和共同环境效应分别为0.10±0.04,0.14±0.04,0.13±0.03;世代间为0.12±0.01。G0和G1世代选择差分别为,18.24g和21.19g。对应的G1和G2世代的遗传进展为22.06g,11.93g;百分比表示分别为6.36%,3.52%。连续两代选择之后总遗传进展为10.10%。以上结果说明针对大菱鲆体重性状的选育项目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6.
采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快速生长基础群体和4个连续世代共计10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对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共得到7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6到16不等,其大小在159--600bp之间,P,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值为0.6628—0.9051,基因型数为17—67。5个世代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7188、0.5687、0.6188、0.6438、0.66937。从F-检验的数据来看,配对比较Fst值表明5个世代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弱。Fi值的计算结果表明,有5个群体位点杂合度处于过剩状态,但对整个群体而言,5个世代群体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通过计算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α)、有效等位基因数(αe)、基因型数目(G)、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频率(F),以及基于基因型的P值,比较了5个群体的遗传变化。另外,5个世代群体间的相似性系数以及彼此间的遗传距离,体现出人工选育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说明5个世代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还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保持遗传响应。  相似文献   
47.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distributed in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of China and the west coas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represent potentially different genetic resources. To learn fur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 crosses among two wild and three farmed populations were produced. The two wild populations were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WYP), and the west coas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coast (WKN). The three farmed populations included the offspring of first generation of wild shrimp from coast in Korea (FKN), the Huang Hai (the Yellow Sea in Chinese) No. 1 (HH 1), and JK98. The phenotypes growth and survival rates of these populations were compared to confirm the feasibility for crossbreeding. The body length (BL), carapace length (CL), carapace width (CW), height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abdominal segment (HST), width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abdominal segment (WST), length of the first abdominal segment (LF), length of the last abdominal segment (LL), live body weight (BW), and survival rate were measure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performed with ANOVA and Duncan's Multip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BL, CL, HST, LL, and BW; and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other growth traits and survival rate. The results of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are that BL and CL of was the best combination in all growth traits. Therefore, hybridization can introduce the variation to base populations. The systematic selection program based on additive genetic performance may be more effective than crossbreeding.  相似文献   
48.
采用人工投喂的方法对人工选育的104个"黄海2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的5557尾个体[体重(2.1±0.7)g]进行WSSV感染实验,分别选取存活时间最长(342h)和存活时间最短(45h)的48尾个体,定义为抗病组和敏感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对虾体内WSSV含量,结果表明,抗病组和敏感组对虾体内WSSV含量范围分别为(2.64×104)—(3.13×106)和23.2—1.92×106copies/ngDNA,平均值分别为8.71×105和3.19×105copies/ng DNA,抗病组对虾WSSV含量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显示抗病组比敏感组具有更强的抗病性能。对感染测试的所有对虾的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死亡曲线不符合数量性状的正态分布特征,提示中国对虾对WSSV的抗性可能由少数几个主基因决定。本研究可为揭示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的基因决定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9.
设计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模拟选择20个世代,预测和评估目标性状(收获体重(BW),存活率(SR)和饲料摄入量(FI))的遗传进展及经济效益。利用选择指数理论,估计目标性状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进展;通过三级金字塔传递系统(核心群、扩繁群和生产群)放大遗传进展并计算其经济效益;对影响利润(RP)和效益成本比率(BCR)的生物学参数(遗传力、育种目标是否包括FI),经济学参数(对虾价格、饲料价格、贴现率、初投资、年费用)和运行参数(首次回报年份、扩繁效率)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础参数值下,BW、SR和FI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81g、1.41%和1.30g;以1 000尾虾为单位计算,BW、SR和FI的经济加权值分别为32元,20元和-8元,育种目标的遗传进展为43.69元,育种方案执行20年产生的RP和BCR分别为8 660.99万元和14.34。敏感性分析显示,生物学参数中,目标性状遗传力变化对RP和BCR影响程度中等,遗传力值越高,RP和BCR越大;将FI经济加权值设为0,育种方案的RP和BCR明显高于基础参数。经济学参数中,对虾价格的变化对RP和BCR影响较大;饲料价格、贴现率和年费用的变化对RP和BCR影响较小,但初投资变化对BCR影响较大。运行参数中,首次回报年份越晚,RP和BCR越低。扩繁效率是影响RP和BCR的最重要因素。高扩繁效率下,生产群规模扩大1 736.15%,RP和BCR分别提高1 866.92%和1 736.75%。  相似文献   
50.
本文首先介绍INMARSAT─C的概况,着重介绍与具体应用有关的技术特性;然后,分析它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时,从技术上必须考虑的若干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试验结果;最后,对INMARSAT─C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