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这里冰川末端在近百年来总的进退变化趋势是退缩,但在本世纪初至20~30年代和70~80年代间多数冰川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对比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冰川变化虽然滞后于温度变化,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多数冰川对温度变化滞后时间在10~20年间。根据80年代以来平均物质净平衡值,大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内部为平衡或正平衡区;向外为负平衡区;边缘为强负平衡区。以冰川对气候响应滞后关系预测,在今后10~20年间,青藏高原边缘冰川末端仍继续处于后退,而高原内部冰川末端位置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2.
300年以来古里雅冰芯中温度与降水量的关系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杨梅学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9,21(2):141-144
对古里雅冰芯中所记录的300a以来的降水量指标(冰川积累量)和温度指标(δ^18O)的详细分析表明,古里雅地区温度和降水量之间有较好的依存关系。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上,降水量的正距平必然对应着温度的正距平,反之亦然。但降水量的变化滞后于温度的变化约20 ̄40a,这可能不仅与海陆比热的差异有关,而且也可能与温度-降水量-植被-含水量等之间的正反馈过程有关。若考虑这种时间滞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温  相似文献   
33.
达索普冰川海拔7100m处粒雪中空气的封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柏青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9,21(4):380-384
The air-bubble formation has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Dasuopu ice core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of Mount Xixabangma. It was found that air-channel volume decreases gradually, but the firn remains permeable down to the depth above the transition of firn to ice, i. e., about the depth of the air-channels closing off to be isolated bubbles. Apparently, there exists an ag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rapped in bubbles and surrounding ice. Only when the air channels close off completely, the age of the air increases in the same rate as the surrounding ice. Air-bubbles formed in different depths at different sites depending on accumulation rate and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but approximately at a mean density of 0.79~0.83 Mg·m -3 . The air-channels in the Dasuopu firn core closed rapidly in the depth between 40 and 47 m, and 50% of air-bubbles were formed in the depth of 45 m. It is calculated that the ag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and its surrounding ice is 59 a, and the bulk age distribution width of air trapped in ice bubbles is 11 a.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古里雅冰芯的研究和与格陵兰GRIP冰芯的对比 ,探讨了末次冰期青藏高原的气候突变事件 .冰阶 间冰阶变化以及反映大范围气候变化的 7次暖事件 (BrΦrump ,Odderade,Oerel,Glinde ,Hengelo ,Denekamp ,BΦlling) ,在两冰芯中都有一致的反映 .但古里雅冰芯记录有一系列独具的特征 .古里雅冰芯中气候由暖变冷的速率及气候变化幅度都大于格陵兰GRIP冰芯记录 .古里雅冰芯记录的另一显著特征是 ,在距今 18~ 3 5ka时 ,出现了一系列时间尺度在 2 0 0a左右的循环 ,其中温度变幅超过 7℃的升温事件 2 2次 ,超过 7℃的降温事件 2 0次 ,而温度变幅在 3℃以内的升温、降温事件达 10 0多次 .研究表明 ,不同的因子对不同时段的气候突变起作用 .冰阶 间冰阶尺度的气候由暖变冷的突变是由太阳幅射变化驱动并经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变化放大作用导致的 ,而更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是太阳活动和季风相互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35.
祁连山敦德冰心微粒变化特征和大气环境记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祁连山敦德冰心总微粒含量、粒径分布以及总微粒含量、粗微粒含量与沙尘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粒主要来源于亚洲粉尘发源地和区域性源地,属于典型的陆源微粒。微粒含量和微粒粒径变化反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波动历史,沙尘暴频率高时,微粒含量高,微粒粒径大,反之,微粒含量低,微粒粒径小。末次冰期以来,微粒含量变化呈减少趋势,暖期微粒含量低,冷期微粒含量高,夏季微粒含量高,冬季微粒含量低;不同粒径微粒相关性良好,反映了它们在来源、沉积和冰内变化方面具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36.
汶林科  贾靖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23,(6):1679-1702
雪崩是藏东南地区非常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准确且及时地监测并获得雪崩活动信息在雪崩灾害的减灾防灾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雪崩活动的监测包括实地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实地监测可以采取雪体试验、定点长期监测和次声地震波三种方法,不同方法相互印证会取得更好的监测效果。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及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遥感监测在雪崩的灾害管理、预测预警以及工程防治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与实地观测和定点监测相比,雪崩的遥感监测不直接接触不稳定性积雪,所以安全性更高。雪崩的遥感监测采用光学、激光和雷达三种传感器,搭载在地面、航空或者卫星平台之上,可以对不同空间尺度的雪崩进行临时或连续性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及平台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实际的雪崩监测中需根据成本、可到达性以及观测目标等因素灵活应用。大范围雪崩的自动监测及其算法问题依然是雪崩遥感监测的难点。藏东南是湿雪雪崩的高发地区,可以采用实地观测和高分辨率的RS-2U雷达影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长期监测,并采用哨兵-1号、SPOT或QuickBird光学影像进行验证。波密嘎隆拉隧道附近是藏东南雪崩的高发区,又是连接波密县和墨脱县的主要公路,适合建设固定的...  相似文献   
37.
末次间冰期以来源自中亚的粉尘记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干旱区是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 粉尘经过不同的大气环流系统的搬运和具体的沉积条件, 在其传输路径上沉积于不同的介质中, 如冰芯、黄土、湖泊和深海. 在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 以古里雅冰芯、宝鸡黄土剖面、琵琶湖风尘沉积、北太平洋风尘沉积和格陵兰冰芯等记录进行对比, 初步讨论近130 ka BP以来上述记录所反映的中亚粉尘的产生、搬运和沉积. 这些记录既表现出一致性, 也存在某些差异, 显示了搬运过程、沉积过程以及区域性因素对粉尘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各拉丹冬峰果曲冰川雪中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中细菌的种属差别显著,夏季雪中细菌具较高的多样性,以a Protobacteia和Actinobacteria类细菌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量的35%和31%,细菌与多种环境相关.冬春季雪中细菌多样性较低,以CFB类群占绝对优势.各拉丹冬雪中细菌的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反映了细菌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的响应.  相似文献   
39.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国际合作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6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和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针对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性,成功地开展了青藏高原尺度和藏北地区中尺度的"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项目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项目近10余年的连续观测,取得了以往高原试验从未有过的大量极其珍贵的综合观测资料.而且在利用试验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方面取得大量的阶段性成果.介绍了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的研究进展及国际合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介绍国际合作在吸纳境外研究资源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0.
德吉  姚檀栋  姚平  陈昱凝 《冰川冻土》2013,35(6):1382-1390
气候冷暖变化问题是全球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 以青藏高原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唐古拉冰芯和南部的达索普冰芯、宁金岗桑冰芯δ18O记录作为温度代用指标,同时结合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吉尔吉斯斯坦Naryn站长期气象记录和北半球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100 a来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温度变化.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过去100 a来共出现1910年左右、1920年左右、1950年左右、1970年代4个冷期,各冷期之间对应出现4次暖期,并且变冷的程度越来越弱而变暖的程度越来越强. 其次,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冷变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差异很大:从空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北部变暖过程比南部更强烈;从时间尺度上看,1910年左右和1920年左右的两次变冷十分明显,但1950年左右和1970年代的两次变冷不明显. 另外,虽然有发生在1990年代早期的短暂降温过程,但与其说是一个冷事件,还不如说是一次变暖过程中的短暂停顿,随后表现为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