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50篇 |
地质学 | 4篇 |
海洋学 | 1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文用单台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经过青藏高原地区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所得基阶瑞利波的观测周期为5.0-56.0秒,速度标准偏差为0.08-0.15公里/秒,一阶瑞利波的观测周期范围为10-16秒,速度标准偏差为0.05-0.13公里/秒。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对频散曲线进行反演,可得出一个由五层构成的地震横波速度地壳模型。在27-40公里之间存在低速层,其横波速度为3.29公里/秒,比上一层低0.21公里/秒。 相似文献
112.
本文研究用理论地震图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利用16个WWSSN台记录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7.4)远震P波波形,用我们的反演方法重新测定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文中以剪切位错源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波形的相关程度为判据,测得该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3.9×1027达因·厘米;震源破裂持续时间6秒;位错面两个可能的选择解是:(1)θs=207°,δ=87°NW,λ=-159°,右旋;(2)θs=298.6°,δ=69°NE,λ=-3.6°,左旋。其中θS、δ、λ分别是震源位错面的方位角、倾角和错滑角;震源深度为25公里。数值运算的结果还表明,本文提供的测定震源参数的方法实际效能良好。 文中还与用P波初动符号方法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提出了利用复射线束相位匹配原理合成地震图方法——复相位匹配方法。该方法系利用相位匹配原理把复数域中波传播方程的解和界面联系起来得到的,可解决具有任意形状、光滑曲面界面的层状均匀弹性空间波场计算问题,克服了广义射线法应用于这个问题所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4.
115.
本文从一阶方程组形式的波动方程出发,发展了一种计算二维不均匀介质中点源P-SV波响应的近似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线分布的应力作为震源,利用二维有限差分方法计算出线源响应,然后再经过波形校正和几何扩散校正得出相应的近似点源响应。通过把波形和振幅与精确解比较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由于有限差分方法对于介质中速度和密度的分布没有特殊要求,另一方面,本文所给出的震源可以适用于位错点源、爆炸源或集中力源,因此上述方法十分适合于研究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的近场强地运动、爆炸振动或地震勘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6.
本文讨论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临界角附近的地壳界面反射波,利用该震相测得临汾盆地内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8公里,反射S波的平均速度为3.52公里/秒。在盆地内主要的断裂带(沿汾河河谷)西侧的地壳厚度比其东侧的厚1—2公里,由此推测该断裂带可能一直延伸到地壳界面以下。计算过程中采用了随机尝试法。 相似文献
117.
利用中国及邻近地区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中国及邻区61个地震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合已发表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获得了该地区地壳厚度分布,为进一步揭示中国大陆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建立大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证据. 结果表明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分布的特点为从东到西逐渐增厚,可分为:地壳厚度缓变地区,如蒙古高原,华北,华中,华南,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厚度递变带,如沿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一带;地壳厚度陡变带,主要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 除青藏高原外,其他地壳厚度缓变区速度结构较简单,壳幔边界明显. 青藏高原及其南缘,台湾—菲律宾一带,台站下方速度结构复杂,反映了板块边界处构造活动、物质交换活跃,表明这些地区还未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118.
1976年6月9日云南省龙陵地区发生了一次6.2级余震。本文对这次地震的强震记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合成地震图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了这次地震的断层长度、破裂方式以及位错分布的特点。分析结果得到这次地震是由北向南的右旋走滑型破裂,断层长度约为20km,破裂速度接近0.9倍剪切波速,断层上的平均错距为60cm,平均应力降约为23bar。近场记录中的丰富高频成分表明断层上的位错分布和上升时间分布是极不均匀的,相应的局部错距和局部应力降分别为189cm和200-300bar,远高于其平均值。通过模拟过程可以看出近场记录对于震源断层的长度和破裂方式等都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因此分析强震记录是研究震源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9.
2015年9月17日6时54分32秒(北京时间)智利中部伊拉佩尔附近(震中31.57°S,71.67°W)发生了一次M_w8.3大地震,在此次地震震中以南约500 km处的马乌莱地区曾于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11秒发生过一次M_w8.8强震(震中36.12°S,72.90°W),两次地震余震分布区之间有约75 km的地震空区.本文利用远场体波与面波波形,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均为逆冲型大地震,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7°,平均滑动量为2.43 m,平均破裂速度为1.82 km·s~(-1),标量地震矩为3.28×10~(21)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04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8 m,位于沿走向75 km,深度8 km处.2010年马乌莱M_w8.8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9°,平均滑动量为4.95 m,平均破裂速度1.90 km·s~(-1),标量地震矩为1.86×10~(22)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21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12.5 m,位于沿走向100 km,深度21 km处.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浅部更大的滑动量应该是其引起了较大海啸的一个原因.基于破裂滑动分布,我们计算了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俯冲带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显著增加了周边俯冲带上的库仑应力,2010年马乌莱地震使得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加了(0.01~0.15)×10~5Pa,从应力积累的角度看,2010年马乌莱地震有利于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发生,对后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0.
本文利用长周期P波波形反演方法,推断了1986年10月至1991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台湾岛东部及其附近海域中8次中强地震的矩张量.矩张量解揭示了发生在这一区域边界处的地震震源性质的规律性变化:沿西部边界的主旋错动,沿北部边界的右旋错动,西北角花莲地区的逆冲断错及显著的体积收缩分量.这一结果表明,台湾地区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洲大陆板块边界中的一特殊地段,海洋板块的俯冲在这里受阻.随着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方向的相对运动,在花莲地区发生了强烈碰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