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首届盐类沉积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18日至22日在四川自贡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49个单位共112人,代表中有长期从事盐矿地质和开采的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学者,更多的是战斗在盐矿地质生产、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科技骨干。这是全国从事盐类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大会宣读了20篇,并分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特别是李悦言总工程师在大会上作的“对中国盐类矿产地质工作的几点想法”,袁见齐教授作的“关于中国找钾的几点看法”和“蒸发岩的岩相古地理问题”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22.
内蒙古李清地-大西沟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大青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东段,多年来一直认为该区仅有银铅锌矿.2010年在进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大西沟银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时,首次在该区ZK141钻孔中的二长花岗岩内发现达到工业品位的钼、钼铅锌矿体.矿体虽薄,意义重大.尤其是近年来在普查区的西边和东边,相继有卓资县大苏计钼矿、兴和县曹四夭超大型钼矿的发现,进一步肯定该区有形成以斑岩系列Mo-AgPbZn-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4.
冀东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可划分为7个自然岩性段,硫等赋矿层位为其2~5段,由含锰页岩 含锰白云岩 含锰页岩 含锰白云岩组成二个正旋回。高于庄组沉积早期(即下旋回第2段),在遵化 北汤道河水下高地的阻隔下,形成了蓟县 迁西泻湖,属封闭的还原环境,控制了“蓟县式”锰方硼石矿床。高于庄组沉积晚期(即上旋回第4段和第5段)沉积时期,高板河泻湖形成,由于泻湖南侧受北东东向同生断裂控制,北侧又受生物礁制约,在生物作用及滞流的还原环境下,形成了“高板河式”黄铁(铅锌)矿床。上旋回生物礁相和泻湖相区是寻找黄铁(铅锌)矿的靶区。 相似文献
125.
岩溶储层在垂向上的分带性是岩溶在垂向上发育不均匀的客观表现。根据现代岩溶理论,通过对大量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按照岩溶缝洞系统发育强弱及地下水运动方式、岩溶作用方式,将岩溶储层垂向上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等四个岩溶发育带,并建立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垂向带划分的测井响应与岩溶成因组合指标体系。测井响应指标包括自然伽玛、电阻率、井径等;岩溶成因指标包括地下水径流方式、岩溶作用类型、充填特征和岩溶个体形态等。根据岩溶储层垂向带划分标准,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垂向带发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不同地貌区岩溶储层的垂向带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表层岩溶带以大中型溶蚀孔洞为主,测井显示为高伽玛,低电阻;半充填(或未充填)时测井表现为低伽玛,低电阻;垂向渗滤溶蚀带以高角度溶缝和小型溶蚀孔洞为特征,测井显示为低伽玛,高电阻;径流溶蚀带多发育大型溶洞,测井显示为高伽玛,低电阻;潜流溶蚀带岩溶弱发育,测井显示为低伽玛,高电阻。 相似文献
126.
贵州晴隆中二叠统大厂层中—上部产出一套呈囊状、透镜状分布的砾岩层。对大厂层砾岩沉积序列、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序列为"反粒序",砾岩成分单一,基本为玄武质,是由峨眉山玄武岩直接改造而成,未发育河道相沉积特征;大厂层砾石具特殊的"泥化边"构造,是玄武岩在海水中大量水解的直接证据,填隙物中的青磐岩化矿物组合表明砾岩遭受了低温热液的改造。填隙物具有接近凝灰岩的Zr/Hf(30.7~43.4,均值38.0),揭示玄武岩在改造形成砾石的过程中有火山碎屑(火山灰)参与成岩;砾石和填隙物相对玄武岩贫Na(Na2O)富K(K2O),三者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其中∑REE呈规律性变化(玄武岩最高,砾石次之,填隙物中最低)。沉积背景分析认为,峨眉地幔柱作用使地壳发生了差异抬升,抬升一侧暴露遭受剥蚀形成不整合面,相对沉降一侧继续接受沉积,大厂层正是峨眉山玄武岩前锋带在局限海盆边缘(沉降侧),于茅口灰岩之上继续沉积的产物。大厂层砾岩形成机制是:炽热玄武岩流在海水中急剧爆裂,同时火山碎屑参与沉积,形成的玄武岩前积层(淬碎熔岩角砾)及凝灰岩,沉积在茅口组灰岩之上;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炽热玄武岩冷凝收缩,柱状节理发育,在潮汐流和沿岸流的相互作用下不断磨蚀形成大厂层砾岩。 相似文献
127.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人地关系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官亭盆地(35°49'~35°54'N, 102°36'~102°56'E) 不仅是东西方交流的关键节点地区, 还是探究气候变化与生业经济、古文化兴衰关系的重点区域。然而, 已经开展的木炭分析工作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北部、陇东和陇西等地区, 官亭盆地的木炭分析工作则为空白。齐家文化时期(2200~1600 BC)至辛店文化时期(1400~700 B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环境背景以及先民为适应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策略尚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 文章利用剖面采样法在青海民和官亭盆地的鄂家、辛家、清泉旱台等8个考古遗址中采集了12份齐家文化时期和8份辛店文化时期的木炭样品, 对其中大于4 mm的1544块木炭进行了鉴定。木炭样品中包括松属(Pinus L.)、云杉属(Picea Dietr.)、冷杉属(Abies Mill.)、杨属(Populus L.)、柳属(Salix L.)、桦属(Betula L.)、榆属(Ulmus L.)等37种木本植物, 以及1种疑似竹科(Bambusoideae)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表明官亭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分布着杏、桃、梨等果树, 河岸阔叶落叶林, 栎属(Quercas L.)、榆属(Ulmus L.)等温带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 松属、鹅耳枥属(Carpinus L.)和桤木属(Alnus Mill.)等组成的温性针阔混交林, 云杉属、冷杉属、松属等寒温性针叶林, 灌木林; 辛店文化时期, 灌木类树种所占比重增加明显, 增加至39.25%, 针叶树种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下降至21.30%。利用共存生态因子法进行气候重建的结果表明, 齐家文化时期年均温为2.2~12.3 ℃, 年降水量为502~1023 mm, 湿润指数为-13.0~101.4; 辛店文化时期年均温为2.5~9.1 ℃, 年降水量为502~678 mm, 湿润指数为-13.0~61.8。显示了齐家文化时期的气候条件要优于辛店文化时期。研究还表明, 官亭盆地先民对林木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薪柴、食用方面。官亭盆地先民通过引入更加耐旱耐寒的麦类作物、发展畜牧业和采集林木果实适应变化的环境。此外, 果树类木炭种类、数量百分比的增加, 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本研究为解读先民适应气候变化采用的林木资源利用策略, 理解气候变化与生业模式、文化兴衰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29.
我队自81年开始,对蒟蒻无粘土相冲洗液进行了室内试验,并于83年底和84年初进行了两口供水井施工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就蒟蒻碱处理液(以下简称蒟蒻胶)和蒟蒻硼砂交联液(以下简称交联液)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0.
因填土含水量升高引起地基基础湿陷下沉,炭素回转窑钢管弯曲影响生产线正常运行。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利用斜孔在沉灰室基础中线填土部位进行分层注浆;采用超过原桩长的扩底灌注桩对回转窑支架基础进行加固。阻止了地基基础进一步下沉,加固后回转窑至今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