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9篇 |
免费 | 184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4篇 |
大气科学 | 112篇 |
地球物理 | 155篇 |
地质学 | 577篇 |
海洋学 | 131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07篇 |
自然地理 | 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3篇 |
1945年 | 2篇 |
1940年 | 2篇 |
193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推测其影响因素,以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其粒度组成,并计算粒度参数,解析粒配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 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优势粒径组为细砂,其平均体积含量约为29.89%~32.46%,不同类型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少数粒径组分为粗砂、黏粒和极粗砂,其中流动沙丘与半固定、固定沙丘黏粒与粗砂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半固定到固定沙丘,黏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粗砂含量显著减小(P<0.05),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极粗砂含量显著减小(P<0.05)。(2) 毛乌素沙地风沙土平均粒径为3.35 Φ,粒度分布集中,分选性较差,偏度状况为正偏,尖窄峰态。在沙丘固定的过程中,平均粒径与标准偏差无显著变化(P>0.05),峰态显著变宽平(P<0.05),半固定沙丘偏态值与其他2种沙丘相比显著偏负(P<0.05)。(3) 流动、半固定与固定沙丘跃移组分的粒径区间分别为44~435 μm、63~500 μm和31~354 μm,风沙运动在半固定沙丘中最为强烈。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优势粒径组分含量主要受物源影响,少数粒径组分含量主要受沙丘流动性影响,风沙运动强度随沙丘的固定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2.
993.
干湿效应下崩岗岩土不均匀沉降变形规律与崩壁崩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育于花岗岩出露区崩岗岩土受干湿效应影响显著,导致崩壁坍塌和工程设施受损。通过崩解和快速固结试验,采用6种干湿水平研究干湿路径、固结压力对崩壁岩土相对变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脱湿过程中裂隙性是影响相对变形率主要因素,而在增湿过程中基质吸力、崩解性、土壤质地则共同决定了不同压力下相对变形率高低。当超过平均先期固结压力103.06 kPa后,相对变形率随固结压力增加而增大;压缩系数与初始含水率呈指数递增关系,初始含水率超过25%后压缩系数剧增;红土层①的压缩系数变化幅度最广(0.15~0.62 MPa-1),均值最大(0.31 MPa-1)。从干湿效应导致的不均匀沉降角度揭示了崩壁崩坍机制,并讨论了崩岗区水保工程和监测设施不均匀沉降防治原则。其结论可为崩岗防治,工程设施维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宁夏降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取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环流特征量,运用统计分析、最大熵谱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1961-2010年50a期间宁夏降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影响的大气环流。结果表明:宁夏各等级降雪日数,在季节上均呈现双峰型分布,峰值点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冬季时,降雪等级越高,出现的概率越低;地理分布型基本一致,自北向南明显增加,高发中心与地形特征关系密切;以非持续性1d的出现频率较高,随降雪量级的增大,持续时间缩短;降雪总日数减少,小雪、大雪和暴雪的降雪贡献减少,中雪的降雪贡献增加;具有短中长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影响宁夏降雪日数的大气环流系统主要是北半球极涡、西藏高原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和欧亚(亚洲)环流型。与宁夏降雪日数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量是随季节变化的,相应的大气环流特征也不同,但影响机制相同,均为宁夏降雪天气提供了冷空气条件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95.
基于FLAC3D的复杂地貌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复杂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下数值模拟的建模问题,基于FLAC3D平台提出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建模思想,采用Brick单元和Tetrahedron单元通过编程生成复杂地貌条件下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利用趋势面分析法拟合出层状连续地质体,将其定义为不同的"群",建立了多层状三维地质体结构模型。采用interface界面模拟出了断层面,并与趋势面相结合,构建了断层上下盘中的地层。认为通过数学分析结合计算机编程,可以实现直接在FLAC3D中进行复杂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下的地质体建模。 相似文献
996.
1980年以来冰冻圈对气候变暖响应的若干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进入80 年代,气候较前10-20年显示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冰冻圈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出岳冰川物质平衡80年代较60-70年代平均减少近173mm,相当于冰川敏感值升高约0.38℃;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小冰川退缩比例增加了15-20%;冰土层中温度亦显示出强劲增势,冰土隔深、冻土界退的变化已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997.
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GIS技术,结合旅游域模型,获得长三角地区各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数据,运用分形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认为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具有聚集分形特性,且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聚集维数值在无标度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空间结构基本上是从中心旅游吸引物点向周围腹地密度衰减的,在对应于Rs≤30km的无标度区间内,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均在0.5左右,对应于其他无标度区间,随机聚集维数值多在1.35和1.80左右;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和上海等北部地区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小于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南部地区的旅游圈,北部地区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紧致性强于南部地区的城市旅游圈,北部旅游圈足以构建3日游的110km半径,南部旅游圈的实际范围则可能小于110km.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介绍了"Collectors强震动台网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的整体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统计了近2年所接入的近千个强震动台站的数据汇集及产出情况,重点统计了近2年云南、四川、新疆发生的5.0级及以上地震的地震事件记录回收及强震动参数产出的用时情况。结果表明:系统软件能7×24 h连续、稳定、可靠、高效地自动化运行,在处置地震事件时,一般能在2~10 min内陆续完成地震事件的自动回收和强震动参数的自动产出,速报能力由软件推广前的小时级别跃升至分钟级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