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237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716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异常高压气藏因为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在开发初期计算储量的不容易。根据物质平衡方程,提出了计算异常高压气藏储量的新方法,并且通过实际开发数据进行了方法可行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942.
卡拉胶一魔芋粉的协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991年观察到魔芋粉和k-卡拉胶有很强的协合作用。前者能显著增强后者的凝胶强度和弹性,并减少泌水性,在1994年研究了其最强协合作用时的配比为m卡拉胶:m魔芋粉=3:2,这一性能在食品工业上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3.
下扬子区面积177020km^2,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上海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的构造属性为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对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的几十条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得出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在古生代低纬度的下扬子地块生物大量繁殖,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生物化石属种丰富,个体大,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44.
统计了2000~2010年我国发生的有报道的滑坡、泥石流事件,对其发生次数与伤亡人数进行了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且夏季是我国滑坡泥石流事件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季节;首次利用Zipf定律与分形理论结合我国的GDP、平均降水量、地震次数以及全国造林面积4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滑坡泥石流事故系统的演化不仅与降雨量,地震次数,造林面积有关系而且与GDP的增长也有密切关系,它们的等级图满足Zipf定律,并通过Zipf定律表明系统演化并没有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5.
唐红玉  吴遥  董新宁  白莹莹  魏麟骁  张驰 《气象》2019,45(6):799-810
2017年秋季,重庆降水出现前期异常偏多而后期异常偏少的特征。为分析造成降水季节内极端异常原因,使用1961年以来重庆34个气象台站秋季(9月上旬至11月下旬)逐日降水数据、NCEP/NECA和NOAA逐日高度场、风场、水汽场、海温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2017年重庆地区秋季降水出现季节内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环流的诊断分析表明:2017年重庆地区秋季降水出现明显旱涝转折、降水前多后少,其成因是由于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维持在重庆长江沿线及长江中下游一线,中高纬度维持双阻型,即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同时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其西部低槽东移缓慢,导致了重庆地区9月至10月上中旬强降水频发、降水异常偏多。10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减弱南退,尤其在11月其闭合单体完全退出大陆,低纬度地区的高压坝切断了水汽的向北输送;中高纬度呈现西正东负的距平分布型,贝加尔湖以东至鄂霍茨克海以西的大范围地区为负高度距平分布,负距平南界位于我国河套北部地区,冷空气路径偏东偏北,不利于降水继续偏多,发生由异常多向异常少的转折。此外海温强迫场的分析表明:初秋中高纬度出现的双阻型环流异常可能与前期和同期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偏暖有关;而前期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全区一致增暖模态和后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主要原因和外强迫因子。  相似文献   
946.
947.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在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中首次发现钙质超微化石.这不仅为该盆地遭受海侵提供佐证,也为研究中国东部的古气候、古地理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经鉴定,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是Retjculofenestra sp.、Co-ccoljthus sp .、Cyclococcocithi-thina sp.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及沙河街组三段中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是:Reticu-lofenestra sp.、Coccolithus sp.、Coronocyclu(?)?sp..  相似文献   
948.
八道江矿区位于浑江煤田西段,主要开采石炭一二叠纪煤层,煤类复杂。根据矿区地质资料,论述了地层的含煤性,并对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该矿区以瘦煤为主,由于火成岩影响部分变质为贫煤、无烟煤和天然焦;煤的黏结性好,结渣性轻微,是很好的炼焦用煤;煤发热量为21.31~23.88MJ/kg,属于中高热值煤,也可用做动力用煤。该区原煤洁净等级为三级,精煤洁净等级为二级。  相似文献   
949.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1961-2007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日数资料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资料,对高原积雪和降水作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积雪对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有重要的影响.冬、春季高原积雪的不同分布将造成后期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分布出现差异.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对冬季高原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是四川东北部、重庆、西藏中西部,对春季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北部,以及西藏中东部.与降水敏感区相对应的冬季高原积雪分布的关键区是西藏中西部和青海中南部至四川西北部地区,春季则转变为西藏西部和青海部分地区.总的来说,冬季高原积雪的异常变化比春季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前期青藏高原积雪是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对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和预测意义;冬季高原积雪日数尤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可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50.
东北亚中生代洋陆过渡带的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邵济安  唐克东 《岩石学报》2015,31(10):3147-3154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以近陆缘物质为主的增生带I;(3)以异源混杂堆积为主的增生带II;(4)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陆缘增生带III;(5)陆缘火山-深成岩带;(6)科里亚克增生带IV;(7)堪察加-萨哈林-东北日本增生带V。其中自早白垩世末至古新世初形成的楚科奇海-东锡霍特阿林的火山-深成岩带作为太平洋板块开始正向俯冲并导致弧岩浆活动的重要标志。此前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末,在转换大陆边缘活动背景下,大量低纬度的外来地体以左旋平移断裂作用向北迁移并斜拼贴在陆缘。时空格局的分带性和阶段性清晰地展示了东北亚大陆边缘洋陆演化的关系。作者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其他学科近期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高峰期正值东北亚洋陆过渡带转换大陆边缘活动和地体拼贴增生的阶段。然而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此时我国东部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业已结束。因此难以将中国东部的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作用相联系。以年轻陆壳组成的大兴安岭为例,作者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不同深度的两种地质作用同时控制着中国东部岩浆活动的源区特征和侵位的空间:即深部软流圈底辟上涌与中-上部地壳受到的洋陆之间的剪切走滑作用形成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