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791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太行山中北段中-深变质岩区的褶皱构造变形复杂,不同期次间叠加改造强烈,构造置换作用明显,作者采用变质岩区构造解析方法,在观察,测量,分析了大量构造面,线组构的基础上,划分出5期褶皱构造,建立了本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并认为构造变形经历了从强塑性变表到韧脆性变形的演化过程,反映出地壳从纵向增厚作用转变为变质核杂岩隆升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2.
关于坳拉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介绍了坳拉槽概念的起源和沿革,并据研究现状,对其含义和形成演化的基本特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3.
燕山地区长城纪扇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燕山地区东部的滦县等地,太古代至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一套百余米厚的陆源粗碎屑沉积。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将其与蓟县地区长城系近底部的陆相沉积地层对比,认为属于常州沟组。1980年,钱祥麟等经过系统的研究,提出这套地层为晚长城纪大红峪期的超覆沉积。此后,这套粗碎屑沉积的性质及其与盆地整体沉积环境系统的关系。一直未能确定。近年来,笔者为此进行了初步的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这套粗碎屑沉积与其上的碳酸盐沉积构成了较为典型的 Gilbert 型扇三角洲沉积相。该扇三角洲沉积的确立,为燕山地区中一晚元古代坳拉槽南东缘盆地界线的限定以及早期盆地拉张过程中的沉积充填方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4.
测定少量锗的较好的方法是用苯基氧杂蒽酮(?)比色法,它具有大的灵敏度,而且并不复杂.笨基氧杂蒽酮(9-笨基-2,3,7-三烃基-6氧杂蒽酮)试剂和四价锗在酸性溶液中组成红色的络合物沉淀而析出.在络合物里,每一个锗原子需要与试剂的二个分子相结合.和锗含量很少的情形下,沉淀组成悬浮体,加入保护胶质能够使之稳定.在这种情形下,溶液的颜色变化由不存在锗时的纯黄色(试剂酸性溶液的颜色),经过各种色度的橙黄色到锗含量大时的玫瑰红色.  相似文献   
115.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作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地温场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通过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白云凹陷新生代以来的热史,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具有北低南高的特点,同时具有“热幔冷壳”的特征。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拉张过程,第一期(47.8~33.9 Ma)拉张自始新世发生,拉张强度较大,凹陷中心基底热流快速上升至~82 mW/m2;第二期(23~13.8 Ma)拉张发生于中新世,此次拉张在白云凹陷南部更强烈,白云凹陷主体在 13.8 Ma达到最高古基底热流,此后进入热沉降阶段,基底热流值一直缓慢下降。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及锆石(U-Th)/He联合反演给出了最高古地温在13.8 Ma附近达到,后期温度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16.
为了測定至对岸水边綫的水面寬度,或测定至岸边冰、浮冰或浮标的水面距离,以及当進行水文地理、水文測驗和測量工作时都可采用这个方法(圖1)。  相似文献   
117.
测量了综合原子时系统中各个长波接收系统的时延。对于利用长波实现高精度时间比对,这是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8.
地震前低频事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几种强震前超低频事件的观测证据,并通过实验,研究了产生和传播机理。初步结果表明,微破裂的集结和断层的破裂起始会出现超低频脉冲,并透射到空气中形成次声波。塑性体的冲击或超临界流体的膨胀比脆性破裂更容易激发(超)低频波,且不伴随明显高频辐射成分。这样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震前“平衡”背景下的(超)低频事件。对实验中破坏前的低频脉冲给出了断裂力学解释。断裂力学的实验和膨胀--扩容理论证明了震前会产生断层的张裂隙,从而为超临界流体提供了运移空间。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突然涨缩会激发(超)低频辐射波。讨论了改进(超)低频事件的观测条件问题。  相似文献   
119.
Nucleation of earthquake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precurs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In the middle of 1990s, the argument about nucleation phase occurred. Ellsworth and Beroza(1 995) studied the wave records of 30 earthquake events, which initiated slowly. Ellsworth, et al calledthem as nucleation phase. The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moment, duration time and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 shock behind. Scherbaum (1997a, b) proposed his different view andsuggested that some of the recording of the long period initial of seismic wave was misinterpret…  相似文献   
120.
利用最新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两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尔布中期。同时采用层序地层、盆地形成动力学、事件地层学、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等方法.对两群进行了综合对比.证实两群为同一构造-沉降旋回背景下的等时异相关系。笔者认为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即裴德组、七虎林河组、下云山组、朝阳组,其在横向上分别对应鸡西群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这一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讨论黑龙江东部中生代海陆变迁机制、地层、构造格架建立及煤矿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