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79篇 |
免费 | 1099篇 |
国内免费 | 5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0篇 |
大气科学 | 742篇 |
地球物理 | 791篇 |
地质学 | 2116篇 |
海洋学 | 525篇 |
天文学 | 76篇 |
综合类 | 280篇 |
自然地理 | 4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132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35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177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129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174篇 |
2012年 | 187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99篇 |
2009年 | 188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43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19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27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114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7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7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洋中脊的水下热液喷口喷出热的缺氧流体,当它们从海底喷出时与周围海水激烈混合,沉淀出各种硫化物和氧化物,直到达到海底之上数百米平衡为止。最终的热液柱沿等密度面散布,等密度面处的热液柱可由溶解的化学示踪物高度富集和悬浮颗粒负载增高检验出来。最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近20 a中亚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蒸散发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碳、水循环在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呈现新的时空特征。但由于观测数据稀缺,生态过程特殊,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强,中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实际蒸散发(AET)的时空特征相关信息相对不足,且时效性不高。利用全球尺度的NPP、AET、土地覆被数据,气象站点与区域气候数据分析近20 a中亚地区NPP和AET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0年中亚地区农田NPP增幅小于自然植被,植被总固碳量增加了254.65 Tg C;近20 a中亚地区实际总蒸散量先增后降,农田对中亚水资源散失的贡献减小,自然植被的贡献增大,自然植被与农田面积变化决定中亚总蒸散量动态;北部农田区、东部山区及山前绿洲为NPP和AET的高值区,中西部荒漠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6.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利用含有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模拟,研究了2002年4月5日冷锋降水性层状云云系中"催化-供给"云的微物理结构、降水粒子形成的环节和微物理过程,并从降水形成的环节和云的结构分析人工增雨的条件.结果说明,"催化-供给"云具有显著的分层结构:云内高层是冰晶,下层是雪,接下来是霰和过冷云水组成的冰水混合层,最下方是云中暖区的液水层.作为催化云层的冰水层对降水的贡献约25.5%,冰水混合层为31.3%,液水层为43.1%,亦即供给云对降水的贡献约74.4%.具有"催化-供给"云结构的层状云降水形成的主要环节是:冰晶通过凝华增长转化成雪,雪撞冻过冷云水、收集冰晶和凝华增长转化形成霰,霰靠撞冻过程、收集雪过程长大,从而形成可以降落到云的暖区融化形成雨水的粒子,它对降水的贡献较大.凝华和撞冻增长过程是冰粒子增长的主要物理过程,也是雨水产生的重要过程."催化-供给"云体系是重要的人工增雨条件,云中水汽对雨水形成的贡献与过冷云水几乎相当,与过冷云水一样,水汽也是人工增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18.
19.
空间冲突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效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空间冲突已逐步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区域安全。界定空间冲突的内涵,分析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演变特征和影响效应,构建空间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探索性工作。空间冲突是源于空间资源稀缺性和空间功能外溢性的一种伴随空间资源竞争而产生的客观地理现象,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空间经济冲突、空间生态冲突、空间社会冲突和空间复合冲突4 类;空间冲突的演变过程呈倒“U”形变化,其可控性级别可划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 个层次;空间冲突的影响效应表现为空间资源失配、空间开发失序、生态系统失衡和社会发展失稳等。 相似文献
20.
该文首先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前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入梅前期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副热带高压首先在太平洋中部增强北跳, 而后向西扩展导致太平洋副高西部脊 (120°E) 的增强北跳。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太平洋中部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和西伸之前, 副热带高压南侧ITCZ中对流和孟加拉湾北部的对流活动明显并且都经历了一次增强活跃过程, 这意味着热带ITCZ和孟加拉湾北部对流的异常活跃可能对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西伸产生影响。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表明, 赤道中太平洋ITCZ中对流异常活跃不仅可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移, 而且还可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伸, 与诊断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