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多源同名线要素数据局部细节差异较大,但整体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化简算法可以删除线要素的局部细节,提取其主要形态,从而有助于匹配算法提升匹配正确率。不同化简算法的化简效果存在差异,提升匹配正确率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提出了利用线要素匹配来评估化简算法性能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动态化简带动动态匹配的方法和过程;其次,采用3种不同的化简算法进行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提高已有匹配算法匹配正确率的有效性,以及对化简算法的普遍适用性;最后,根据加入3种化简算法的不同匹配结果,从匹配的角度对化简算法适用性进行了比较评估。  相似文献   
42.
介绍近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工程场地勘测隐伏活动断裂常用的各种物探,化探、新地质年代学等的方法,并分别对不同的地质构造情况,说明各种勘测手段的有效性,可信度及存在问题。勘测隐伏活动断裂的程序和研究断裂活动性方法在文中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3.
王璜  王贵玲  岳高凡  甘浩男 《地质学报》2020,94(7):2124-2130
水力压裂技术是成功实现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值模拟技术能够精准预测水力裂缝扩展。针对典型花岗岩,借助黏性单元法,分别模拟了致密花岗岩和天然裂缝存在情况下的水力裂缝扩展特征,得出以下结论:致密花岗岩的水力裂缝形态单一,天然裂缝的存在增加了压裂后裂缝的复杂性;致密花岗岩水力裂缝拓展主要分为憋压和拓展两个交替往复的阶段,当存在天然裂隙时,水力压裂过程会变得复杂;天然裂缝存在时,水力裂缝的缝长和缝宽分别为致密花岗岩的5.7倍和1.7倍;缝网的形成需要借助复杂的压裂工艺实现。研究结果可以为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储层水力刺激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4.
我国干热岩资源分布及勘探: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热岩是地热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之一,是未来地热开发的主攻方向。我国干热岩勘查工作近年来进展迅速,先后在不同地区发现了优质的干热岩资源,取得了我国干热岩资源勘查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勘查失败的案例。本文在分析高放射性产热型、沉积盆地型、近代火山型和强烈构造活动带型等四种类型干热岩成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地质构造背景、地热地质条件,对未来我国干热岩资源重点勘查方向及靶区进行了论述,并重点针对目前不同类型区干热岩资源勘探工程进行了梳理,简要分析了不同勘探区的选址依据、勘探过程、地温场分布及特征、前景预测等,并初步进行了经验总结,希望对我国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及开发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5.
 利用1971-2005年中国591个气象台站的雾日资料以及逐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35 a来中国各区域年雾日数与这些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利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所提供的模式数据资料,针对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对21世纪上半叶各区域年平均雾日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对划分的9个雾区的年雾日数的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进行预估;未来50 a中国大部分地区雾日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在A1B,A2和B1情景下,雾日减少的平均幅度分别为16.2%,13.4%和12.9%。未来50 a中国雾日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显示:3种情景下未来中国大部分雾区雾日数都将减少,个别地区雾日数有增加趋势,其中A1B情景下雾日减少区的减少趋势最明显,而B1情景下雾日增加区的增加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46.
利用天津WRF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对2013年11月24—25日一次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方案分别为:控制实验(ctrl)、将整体黄渤海下垫面变为陆地实验(land)、将122°E以西的渤海海洋下垫面变为陆地实验(land-122)、将122°E以东到黄海中部的海洋下垫面变为陆地实验(land+122)。结果表明:将黄渤海海域全部转换成陆地后,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场最大值升高5 hPa。10 m风场减弱最大值出现在气旋中心,可达19 m/s,下垫面对气旋的影响主要在强度和风力大小的变化。黄海海域风力减小普遍超过10 m/s。将122°E西部的渤海转换成陆地后,渤海海域风速最大值减小了12 m/s。黄海海域的气旋中心部分风力有微弱变化,气旋中心风力稍有增大,最大增加了4 m/s。将122°E东部的黄海转换成陆地后,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与land实验接近,10 m风场在黄海南部风力略高于land实验。  相似文献   
47.
48.
为探讨冻融对寒区工程岩石剪切蠕变特性的影响,以吉林省辉白隧道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试样开展细观特征分析和剪切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试样裂隙、孔隙不断扩展,岩石表面损伤现象愈发明显;(2)试样主要以中小孔隙为主,孔隙度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趋势;(3)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蠕变变形量和蠕变速率逐渐增大,而蠕变时长、破坏应力和长期强度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冻融岩石非定常蠕变参数的表达,提出了冻融岩石损伤黏性元件,构建了花岗岩冻融剪切蠕变本构模型。将蠕变试验曲线和理论模型拟合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通过对蠕变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了其对花岗岩蠕变变形的影响,并给出了蠕变参数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该研究结果对于寒区岩体工程长期稳定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在山东半岛东南端的乳山海阳所,角闪岩和长英质片麻岩呈互层产出.在某些角闪岩层的中心残留有弱变形的麻粒岩和强变形的过渡榴辉岩(斜长石榴辉岩)团块.在弱变形的麻粒岩团块中发育有窄的(<1cm)剪切条带.沿着这些剪切条带和在强变形过渡榴辉岩团块中,原麻粒岩被转化为含斜长石的过渡榴辉岩.变形和流体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加速了元素扩散和迁移的速度,在变形强和有流体加入的部位麻粒岩向榴辉岩转化的程度明显增强.麻粒岩相矿物组合(Cpx-Ⅰ+Opx+Pl-Ⅰ+ Hbl-Ⅰ + Grt-Ⅰ+ Ilm)及其花岗变晶结构被完好地保存于弱变形的麻粒岩中,其矿物成分显示出0.8~0.9 GPa和780℃~830℃的麻粒岩相变质条件.榴辉岩相叠加在麻粒岩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环边状矿物和结构:环边状石榴石(Grt-Ⅱ)形成于麻粒岩相斜长石(Pl-Ⅰ)和暗色矿物(如Cpx-Ⅰ、Opx和Hbl-Ⅰ)的交界处,细粒石榴石(Grt-Ⅱ)、富钠单斜辉石(Cpx-Ⅱ)和石英形成于麻粒岩相角闪石(Hbl-Ⅰ)的外缘.同时榴辉岩相叠加造成麻粒岩相单斜辉石边缘钙契尔马克组份的降低和硬玉组份的升高.但在弱变形的麻粒岩中,麻粒岩相单斜辉石(Cpx-Ⅰ)的外缘并无榴辉岩相单斜辉石形成.沿着弱变形麻粒岩中的剪切条带和在过渡榴辉岩中,榴辉岩相矿物[Grt-Ⅱ+ Omp/Di(Cpx-Ⅱ)+ Ab(Pl-Ⅱ)+ Qtz + Hbl-Ⅱ+ Ky + Zo + Rut]广泛发育,它们的定向排列形成了明显的面理.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为1.0~1.4 GPa和560℃~680℃,为过渡榴辉岩相变质.虽然其中仍然残留有被拉长的麻粒岩相单斜辉石,但它们含有很高的硬玉组份,且其外缘环绕有细粒的钠质透辉石或绿辉石(Cpx-Ⅱ).海阳所榴辉岩相变质的温压条件远远低于位于海阳所东南和东北的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柯石英榴辉岩变质的温压条件.因此海阳所地区代表一条不同于超高压变质带的冷榴辉岩带,它可能与大别山南部的冷榴辉岩带相当.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南部边界位于海阳所以北.  相似文献   
50.
针对煤层注水防尘过程中注水压力设置不合理、注水渗流效果差等问题,采用CT扫描技术与RFPA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可以表征注水煤岩体内部孔裂隙结构的三维细观非均匀渗流损伤数值模型。通过对经过CT三维重构的煤岩模型进行不同注水压力的渗流损伤模拟,研究了煤层注水压力对煤样的渗流破坏、渗透率演化及声发射特性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对重构的煤岩模型进行缩放处理,研究了煤岩尺寸对煤样的渗流破坏和声发射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煤样微观裂隙扩展过程中,随着注水压力的递增,煤样损伤单元数、渗流运动的渗流场分布范围、渗透率、声发射数目和能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局部范围内有波动发生,发生波动的原因是由于渗流运动的渗流场与煤样裂隙内部应力场发生临界反应,致使煤样破坏单元位置发生改变;煤样渗透率由3.82×10−5 μm2上升至0.314 μm2,孔隙率由5.45%上升至48.45%,揭示了煤岩体裂隙总体上随注水压力增大而不断扩展贯通,局部上随注水压力增大而扩展趋势有所下降的影响规律;随着煤样尺寸的增加,注水破坏后煤样的孔隙率呈现先下降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声发射特性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表明煤样的尺寸对注水煤岩渗流破坏有显著影响,但当煤样尺寸超过40 mm时,煤样尺寸对注水煤岩渗流破坏的影响趋于稳定。CT扫描技术与RFPA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模拟注水煤岩的裂隙渗流扩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