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涓力 《干旱气象》2003,21(4):88-88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在中国气象局、甘肃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牵头联合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申请“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14日。甘肃省科技厅领导和专家组对“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进行论证,论证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三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实力雄厚,在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领域开展合作很有特色和优势,完全达到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将使国家资源和投资发挥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2.
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山河锦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厚重。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雕铸了独特的地质地理景观,从雄奇峻拔的青藏高原到烟波浩渺的东中国海,大江长河如练,咆哮奔腾,阅尽神州大地:我们家园的沧桑变化,人间冷暖。会天我们有了可能和机会,开始圈点自“盘古开天”,人类从森林中走出来的这部恢宏历史,让我们感动的是大地母亲在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无尽资源的同时,还给我们保留了这么多的装点“家园”的使我们产生灵感和思想升华的自然美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勤…  相似文献   
103.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卓越的地图学家,国内外知名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家陈述彭教授,因病于2008年11月25日不幸逝世,享年88岁。陈述彭院士1920年2月出生于江西萍乡。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并留校任助教,同时在母校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后继续留校任讲师。新中国成立不久,他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地学探索研究。凭着对地球科学执着的探索信念、分析综合能力,尤其是对科学生长点的敏锐洞察力,他总是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热情指导和带领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取。  相似文献   
104.
柴达木盆地大浪滩盐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浪滩盐矿床已定名的24种盐类矿物中,钾镁盐矿物占13种。光卤石为其中主要钾矿物,已富集成钾矿层。本文在对盐矿物分布规律及沉积物地球化球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盐湖演化发展规律及钾矿层与其他盐矿物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5.
The reservoir wetland, which is the largest artificial wetland in Beijing, constitutes one of the important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Considering two elemen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y,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driving factor indexing system of Beijing reservoir wetland evolu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driving factors includ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entry water and groundwater depth; social economic driving factors include resident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per capita GDP. Using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 images from 1984 to 2010 in Beijing, the spatial ext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eijing reservoir wetlands were extracted, and the change of the wetland area about the three decade years were analyz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xplore for each of the three periods: from 1984 to 1998, from 1998 to 2004 and from 2004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ding driving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reservoir wetland evolution were different for each period. During 1984-1998, two natural environment indices: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entry water index were the major factors driving the increase in wetland area with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Logistic regression being 5.78 and 3.50, respectively, and caused the wetland growth from total area of 104.93 km 2 to 219.96 km 2 . From 1998 to 2004, a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tensified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were the number of residents, groundwater depth and urbanization rate with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Logistic regression 9.41, 9.18, and 7.77, respectively, and caused the wetland shrinkage rapidly from the total area of 219.96 km 2 to 95.71 km 2 . During 2004-2010, reservoir wetland evolution was impacted by both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were urbanization rate and precipitation with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6.62 and 4.22, respectively, and caused the wetland total area growth slightly to 109.73 km 2 .  相似文献   
106.
在地面沉降过程中伴随着土体孔隙率和渗透系数的变化,但在模拟计算中为了降低计算量而忽略其变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模拟结果与实际偏离。为了研究地面沉降数值模拟过程中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具体影响,在Biot固结理论的基础上,耦合了Kozeny-Carman方程,建立了考虑固结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的三维固结模型。以北京平原区的典型含水层结构为模拟对象,分别在考虑和忽略渗透系数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抽水模拟,发现在考虑渗透系数变化的情况下,抽水后地层的渗透率体现了不均匀变化,在抽水井井壁附近渗透系数有所降低;考虑渗透系数变化下的地表最终形变量大于忽略渗透系数变化的情况;忽略渗透系数变化导致的模拟误差在沉降初期较小且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中后期较大并逐渐趋于平稳,且这一误差与抽水量正相关,与承压含水层压缩模量和渗透系数负相关,且随着承压含水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王建荣  万力 《现代地质》1996,10(4):550-557
介绍了3种地下水运动模型及相应的应用条件,并在吐 哈盆地进行了实际应用。把吐 哈盆地地下水活动划分为2个阶段,相应的油气有利聚集区分为4大类。认为在水动力条件活跃的地区,油气藏可能偏移构造高部位。另外还介绍了勘探此类油藏的UVZ法,以及在柳赞油田的应用实例,不仅预测了油藏的分布位置,还合理地解释了所谓“水洗层”现象  相似文献   
108.

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是近40年一直困扰微气象学界的重要难题.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站的相关数据,通过将湍流分解为相干结构部分和非相干结构部分,在涡动相关法中引入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 简称为CS)的贡献,探讨了CS在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CS出现频次高,间歇性显著,在30 min平均时间中出现的数目为38个,出现时间与未出现时间分别占40%和60%左右;(2)CS对通量影响显著,引入CS贡献后,白天垂直动量通量、感热、潜热和湍流通量(感热与潜热之和)等4个通量计算的准确性均获得显著提高,分别提高达26%(0.01 m2·s-2)、24%(25.33 W·m-2)、31%(6.23 W·m-2)和30%(31.66 W·m-2).而不考虑CS的传统方法对这4个通量低估达19%、22%、21%和23%;(3)CS对4个通量的贡献分别为36%、41%、33%和50%;(4)传统方法得到的地表能量平衡闭合率EBR只有0.76、能量平衡残差Res为41.9 W·m-2,远未平衡.考虑CS贡献后,EBR增大至0.96、Res降低至10.4 W·m-2,地表能量接近闭合;(5)EBR与Res少量的未闭合部分可以非均匀地表产生的垂直感热平流解释.结果表明,CS大幅提高了地表能量的闭合水平,它是实现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产生地表能量不平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在涡动相关法中考虑CS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9.
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4-2008 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数据,选取斑块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度、多样性、优势度和聚集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北京湿地20 多年的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北京湿地总面积在总体上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小幅回升的趋势,1994 年的湿地总面积仅为2004 年的47.37%。北京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其变化主导着湿地总面积的变化趋势。水库湖泊湿地类型面积占到33.50%~53.73%,其平均面积高于其他湿地类型。坑塘稻田类型的平均面积最小,其面积比例为16.46%~45.09%。河流湿地由于受到自然驱动因子作用较大,其分维度指数高于人工湿地类型;1992-2004 年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11 上升到1.34,表明此阶段各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分布趋于均匀,而聚集度指数从65.59 下降到58.41,表明景观连通性降低,破碎化程度加重。研究不同湿地类型空间质心变化表明:密云水库面积最大,导致水库湖泊类型质心位于密云县内;1984-1998 年充足的降水使河流湿地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0.43 km,1999-2006 年,连续干旱和大量不合理的开采利用,河流湿地质心向西南部偏移了10.75 km;由于受“退稻还旱”政策影响,使得北部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减小,坑塘稻田湿地质心2006 年以后向南偏移;市区北部兴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使2008年公园湿地质心向海淀区北部偏移。  相似文献   
110.
扎鲁特旗地处兴安岭余脉到辽河平原北部,跨中国地形二三阶梯,因各种自然条件所限形成了南农北牧、中间交叉的农牧交错带。通过以内蒙古扎鲁特旗3 349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及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对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研究区自然景观地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北部丘陵和中、小山地区,地形地貌类地名集中分布于地形过渡区,即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水文地名主要分布在相对低海拔地区,与河流大小关系不明显,呈南北均匀分布,呈现出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名分布特征;(2)人文景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中部与南部地区,其分布特征看,人文聚落地名与自然水文地名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部地区随河流带状分布,并且因农业依赖水资源的特征而地表水、地下水富集的相对低海拔区和滨河地区集中的规律。这也是半农半牧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3)人文地名经历从清初的随机分布到现在的集中分布的过程,大多人文地名在近百年内形成,其中聚落地名从清初的小型聚落到清末蒙地放垦后初具规模,再发展到现在较有规模的集中聚落。经济、交通、建筑类地名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工业化、城镇化而逐渐集结。(4)研究区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