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吴鹏  谭茂  韩润生  江小均  王蝶  杨航 《岩石学报》2020,36(5):1409-1425
云南六苴铜矿床是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区岩浆活动不明显,近年来通过深部钻孔和竖井工程,在矿床深部揭露出煌斑岩脉。通过岩相学、电子探针、ICP-MS、锆石U-Pb定年等分析,确定六苴铜矿床的煌斑岩属云煌岩,其成岩年龄为31~33Ma,于铜矿床的改造成矿期侵位。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属于钾质钙碱性煌斑岩;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Sr、Th和Rb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等亏损;稀土元素表现出轻稀土强烈富集的特点。锆石176Hf/177Hf值为0. 28230~0. 28272,比较集中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4~2。综合分析认为,六苴铜矿床的煌斑岩主要源自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在快速上升过程中进一步熔融混染了少部分先存的地壳残片,为喜马拉雅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背景下,从挤压转换为拉张环境的产物。该煌斑岩与富厚铜矿体二者在空间、时间、构造-热液、产出状态、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均具有紧密联系,对铜矿体的改造富集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富厚铜矿体的指示标志。煌斑岩脉内含有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暗示深部具铅锌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42.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几种地球化学统计学处理方法包括频率分布直方图、R型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地球化学剖面异常图等;而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是在原始数值上取对数,这样就降低了样品的地球化学数值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处理后的数据呈似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43.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是云南楚雄盆地的主要含铜层位之一。通过六苴zK24401钻孔岩芯样品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大村段是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盆地边缘的湖泊沉积形成,沉积物距物源区较近,其沉积演化过程与物源区具有一致性。主元素组成的W(SiO2+Al2Oa+K2O+Na2O)占49.64%~81.84%,n(SiO2)/n(Al2O3)平均值为3.65,n(Al)/n(Al+Fe+Mn)值为0.71~0.78,n(Si)/n(Si+Al+Fe)值为0.69~0.87,反映出沉积物物源以陆源为主;n(Al2O3)/n.(Al2O3+Fe3O3)值为0.79~0.91,显示了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的特点;K2O/Na2O多大于1,表明物源区主要为偏酸性的花岗质岩石。沉积旋回造成多层泥页岩中Cu、Zn、Sb等元素初始富集。稀土总量ω(EREE)为104.12×10^-6~181.69×10^-6,n(La)N/n(Yb)N〉1,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富集右斜型。  相似文献   
44.
海参花是雌海参的性腺,在海参加工过程中常被作为下脚料,但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活性因子,本研究检测了海参花的一般营养物质、元素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同时,研究了海参花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人卵巢癌OVCAR 3细胞增殖以及对其雌二醇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参花含水量为86.63%,粗蛋白、粗脂质和粗多糖(干重)占比分别为65.06%、14.82%和1.93%。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519.09 mg/k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97.04 mg/kg。海参花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海参花提取物对人卵巢癌OVCAR 3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海参花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均可提高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雌二醇的含量,其中乙醇提取物可显著提高上清液中雌二醇的含量(P<0.01)。以上表明,海参花的营养丰富,其提取物能显著促进人卵巢癌OVCAR 3细胞雌二醇的分泌调节,因此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菱形块体的西侧.受陆-陆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为研究该区的应力环境、构造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本文使用三江流动线性地震台阵SL-Array(2016-12—2017-05)和国家固定地震台网(2015-01—2017-12)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技术研究三江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计算得到该区域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N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结果显示各向异性特征有分区性,以维西—乔后断裂和小金河—丽江断裂为界,将线性台阵划分为A、B和C三个区域.A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表现出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的一致性.B区局部构造复杂,快波优势偏振方向表现为近NS向.C区结果比较离散,无明显快波优势方向.自西向东,研究区域快波优势偏振方向表现为NNW至近NS向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研究区域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为2.8±1.7 ms·km-1,其中B区最大,A区最小,反映了该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强度的不均匀分布,也揭示了区域构造复杂程度与地震各向异性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统计整理小浪底库区近场地震,对地震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并计算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水库地震的活动特点,对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小浪底库区地震活动具有水库地震特征,且同时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  相似文献   
47.
48.
赵敏  谭玉梅  兰永文  王洪雨  吴鹏 《贵州地质》2020,37(3):384-389, 357
通过在贞丰县域开展全面1∶50000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了区内耕地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或指标的高精度分析数据。为分析区内营养元素有效量和有效度的影响因素,选用了N、P、K、B、Mo、Zn元素及pH值、有机质含量、CEC数据进行分析。贞丰县表层土壤元素全量是其有效量的重要控制因素;pH值与K元素有效度呈正相关关系,与N、Mo、Zn元素有效度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与K、B元素有效度呈正相关关系,与Mo元素呈负相关关系;阳离子交换量与K、B元素有效度呈正相关关系,与P、Mo元素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9.
早更新世晚期松花江水系袭夺:地球化学和沉积学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系演化重建是恢复区域构造历史及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方法。松花江作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其水系演化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第四纪松花江中- 上游是否存在流向反转尚无准确结论。沉积物是河流地质过程的直接产物,是水系演化研究的关键。为此,本研究对哈尔滨荒山钻孔岩芯(HS)进行了磁化率、古地磁和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岩芯62. 3 m(0. 94 Ma B. P. )处,沉积物的岩性、磁化率及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岩芯沉积物岩性在62. 3 m上下发生明显变化,是河流沉积两个沉积旋回的转折点。62. 3 m以下地层的磁化率极低,基本为0,且变化幅度极低,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则急剧波动,并表现出与现在松花江哈尔滨段下游水系(岔林河、蚂蜒河和牡丹江)相近的地球化学组成;然而,62. 3 m以上地层的磁化率突然升高(99. 673×10-8 m3 kg-1),并具有周期性的高低变化。元素组成呈现稳定的小幅变化,并表现出与拉林河、嫩江和松花江吉林段相近的地球化学组成。0. 94 Ma B. P. 沉积物物源的变化表明河流流向发生了显著变化,松花江中上游河段流向曾在此时发生反转。地球化学记录的水系反转也得到了河流阶地地貌和沉积学证据(砾石的粒径和排列方向)的支持。早更新世早- 中期,以佳- 依分水岭为界,松花江中上游(肇源- 依兰河段)河流自东向西流入松嫩湖盆,松花江下游向东流经三江平原;早更新世晚期,受构造- 地貌- 气候耦合作用的影响,佳- 依分水岭持续抬升,而三江平原一侧不断下沉,佳- 依分水岭两侧河流发生溯源侵蚀,最终导致佳- 依分水岭在0. 94 Ma B. P. 被切穿,松花江中上游水系被下游水系所袭夺,河流流向发生反向,自西向东流经依佳峡谷进入三江平原,现代松花江水系逐渐建立。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松嫩平原水系演化的理解,为探索东亚水系演化的一致性和区域差异性提供研究证实,同时对松花江流域自然资源禀赋的调查乃至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0.
哈尔滨荒山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毗邻亚洲大陆干旱带的东部边缘,对它的成因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松嫩平原地貌-气候-粉尘堆积的耦合关系。然而,目前荒山黄土成因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及对哈尔滨荒山钻井岩芯进行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和磁化率分析,进而探讨荒山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荒山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级(16~63μm)为主,粒度参数特征(平均粒径、中值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粒度像特征(C-M、A-M和L-M)、判别式函数及Kd值对荒山黄土风成成因的指示不明显; L1-L5黄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也没有与受流水改造的L5次生黄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下伏的河湖相沉积(荒山组)区分开;荒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呈现出周期性高低变化的特征,与黄土高原典型风成黄土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野外观察,荒山黄土具有均一沉积和垂直节理发育等风成黄土典型特征。本文运用整合的方法确定哈尔滨荒山黄土为风积成因。黄土的粒度和地球化学指标作为黄土成因机制的替代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野外观察和磁化率等其他替代性指标共同使用,才能够从中提取正确的成因机制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