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河南邙岭塬黄土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河南邙岭塬北缘中部,孟津扣马黄土剖面野外观测及室内磁化率研究,剖面共发育11层(S1~11)以上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古土壤清晰;但第二层(S2)的磁化率值相对较低,而且与第三层(S3)间所夹黄土层非常薄,显示异常特征。古地磁测试结果揭示,B/M界限在深度38.9m处,位于L8的底部。松山负极性时晚期,记录了两段正极性。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面为例,研究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及其与磁化率、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磁化率反映的夏季风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粗颗粒含量反映的冬季风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天然压实作用对S10以上黄土与古土壤容重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风成沉积的容重指标综合反映了冬季风与夏季风气候组合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3.
中原邙山黄土及构造与气候耦合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黄土,其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的扇顶部位;(2)约150kaB.P.(L2上部)开始,风尘沉积速率突然加快,L1LL1层段高达3.45mm/a,其原因是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3)粒度和磁化率分别指示的冬季风与夏季风变迁存在四种强弱对应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4)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黄土高原侵蚀与华北平原堆积的镜像反映,因而记录了构造与气候的耦合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34.
中原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巨厚的马兰黄土为特色。本文研究了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粗颗粒含量和磁化率值曲线反映的冬夏季风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在万年尺度上夏季风增强对应于冬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对应于夏季风减弱,但在千年尺度上冬季风变化比夏季风强烈得多,而且末次间冰段开始时冬季风减弱明显早于夏季风增强。通过中原黄土记录与深海及冰芯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发现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阶段明显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征,它们不能简单地进行等时性全球对比,而应该通过各自独立的时间标尺来建立古气候变化的远距离联系。  相似文献   
35.
九江—澎泽一带沙山研究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TL和^14C测年数据及各项环境指标分析,对九江-红光澎泽一带沙册剖面进行了研究和对比,讨论了147kaB.P.至晚冰期的年代地层序列和古气候环境,同时对沙山在、古湖沼形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区沙山地貌并非新的构造运动所致,属差异侵蚀作用的结果,泥炭层由风积地区沙丘间湖沼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36.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根据地层记录,对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所反映的构造气候旋回与青藏高原冰碛-古土壤序列所反映的隆升过程进行对比,表明它们在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准0.4Ma周期变化方面具有大致同步的相位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东亚古季风变迁和古季风气候递变,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下垫面变性的响应。  相似文献   
37.
最近150ka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格局的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覆盖黄土高原的30个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的测量,绘制了倒数第二冰期(约150kaBP)、末次间冰期(约130~74kaBP)、末次冰期间冰段(约59~24kaBP)、末次冰期极盛期(约18kaBP)及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约9kaBP)共5个特征气候期的磁化率等值线略图。以末次冰期极盛期黄土的磁化率作为风成粉尘的原始磁化率,相对于这个本底值的磁化率增量可作为夏季风气候活动在相应地区的指示及其相对强度。据此,初步恢复了由磁化率等值线所反映的各个时期夏季风气候的空间格局,并估计了夏季风平均锋面的活动范围及其北界的可能位置,从而粗略地再现了最近150ka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格局的演化过程。同时提出,这一演化过程不仅包含了控制东亚季风环流的各个成员的位置、强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置方式等重要信息,而且可能也与极地和穿越赤道的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38.
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晚新生代黄河中游地区发育一系列独立的湖盆, 其中三门湖盆发育了巨厚的三门系地层, 是研究黄河中游地质环境变迁的构造-气候旋回和黄河形成演化的理想之地. 对三门峡水库左岸山西省平陆境内黄底沟附近天然剖面沉积记录的磁性地层、孢粉、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近5.0 MaBP以来的环境演化序列、区域构造活动和湖盆演化过程. 古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气候变迁显示: 大约5.4 MaBP构造成盆, 3.6 MaBP构造运动之后, 湖泊扩张, 夏季风降水增加; 相当于黄土底界的2.60 MaBP左右并未出现气候的巨大转折, 奥杜维尔正向事件之后(约从1.77 MaBP开始)沉积记录中云冷杉出现, 气候转向偏冷; 1.2 MaBP构造运动造成上下三门系之间的轻度角度不整合; 黄土旺盛堆积时期(L15, L9, L6)古三门湖沉积记录显示冷湿的气候特征. 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区域构造活动加强时段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沉积记录反映古三门湖水开始外流或三门峡部分切开的时代最早出现在0.41~0.35 MaBP, 黄河完全切穿三门峡、贯通东流入海的时代为0.15 MaBP, 标志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形成, 并对中下游地貌和环境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