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针对陆相储集层油藏评价中储层非均质性及地下资料本身的不完备性带来的困难,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六七开发区侏罗系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从沉积微相分析、油层测井评价、储量分布等多角度对研究区齐古组J3q3砂层组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J3q3砂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心滩及辫状河道微相,泛滥平原微相分布比较局限。油层分布受断层和沉积微相双重控制,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且心滩发育的位置是最有利的油层分布区。基于微相分析和油层测井评价结果的储量计算表明,新增控制储量719×104t,新增含油面积8.37km2。根据构造、沉积微相、油层及储量分布研究成果优选出两个有利目标区,设计4口评价井,为油藏进一步投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曲流河储层为例,在曲流河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原型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岩心、测井及动态等资料,探索了一套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在基于构型分析的精细等时地层对比及单井构型要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的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曲流河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拟合结果既符合曲流河沉积成因理论,又与研究区动态资料吻合,说明研究成果是可靠的,由此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曲流河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空间分布特征,为分析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对类似油田精细储层研究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并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3.
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薄片镜下观察、岩心物性分析、测井曲线交会、地震速度反演等作为手段,对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的类型、成岩储集相的地质与测井响应特征、以及优质成岩储集相的演化序列与平面分布开展了半定量—定量研究,以期深化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地质理论和指导该地区气田的高效开发。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4类成岩储集相,即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微孔成岩储集相、强压实致密成岩储集相和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采用声波、密度、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交会的方法可有效识别各类成岩储集相。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相物性最好,为优质成岩储集相,其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孔隙度3%~8%,渗透率大于0.5×10-3 μm2,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沉积因素和构造因素对其平面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
下扬子地区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扬子地区青龙群分殷坑组、龙山组、扁担山组和马鞍山组,前三组属下三叠统,后一组属中三叠统。主要由碳酸盐岩、碎屑岩及蒸发岩组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做出了殷坑期、和龙山期、扁担山期和东马鞍山期的岩相古地理图4幅。殷坑期的下扬子海具“四分”特征,即自南而北依次为浅水碎屑岩台地、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深水斜坡和深水盆地。和龙山期的古地理面貌与殷坑期大体相同。扁担山期的“四分”特征己不明显,浅水碳酸盐岩台地及浅滩发育。东马鞍山期的下扬子海全为浅水环境、潮坪及泻湖发育。从殷坑期到东马鞍山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海退序列。  相似文献   
55.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心物性及测井曲线对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进行了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包括沉积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分析等。结果表明,M层为快速堆积下的沉积物,分选差,杂基含量高,总 体属于相对细粒的冲积扇相沉积;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为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 等。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原始孔隙度,杂基含量高,分选较差的储层原始物性差,主要分布在扇根片流带片流砂坝和扇 中漫流带;相比而言,低杂基含量,分选相对较好的辫流带砂岩受到碳酸盐胶结物的影响大,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这类 储层物性,使储层整体物性表现为低渗透。杂基含量和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为低渗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研究区测井二次解释的成果,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和在生产中的反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总结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控制因素.针对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开发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单层突进严重的问题,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储层层间非均质性.通过对研究区的分析可知,地层旋回性、沉积微相和隔层的分布是主要的储层非均质控制因素.并且隔层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受沉积旋回的控制.因此,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变化造成的A/S值的变化,A/S值小非均质性弱,A/S值大非均质性强.应用产液、吸水剖面资料验证储层非均质性,并提出下一步挖潜和措施的方向,指导油田的生产.  相似文献   
57.
58.
断陷盆地陡坡带扇三角洲模拟及沉积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水槽实验模拟断陷盆地陡坡带扇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其发育,剖析其沉积动力机制和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平原、前缘斜坡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沉积动力机制不同,导致各相带的扇面坡度和粒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扇三角洲平原以水流推力作用为主,沉积物以滚动、跳跃方式搬运,粒度最粗;前缘斜坡以重力作用为主,沉积物顺坡向下滚动、沉积,粒度略细,且具有明显的正粒序特征;前扇三角洲以浮力作用为主,沉积物为悬移质沉降,粒度最细.整体上,扇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沉积物不断前积和垂向加积的过程,湖平面变化不同,二者作用强度不同,致使扇体形态有所差异,但扇面各部分基本维持相对固定的坡度,且沉积物的整体粒度分布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9.
冲积扇储层具有典型的非平稳分布特征,传统的基于平稳假设的地质统计建模方法无法准确模拟其沉积微相。在充 分分析其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密井网、露头等信 息,应用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精细、合理的储层沉积微相三维模型。首先,综合现代沉积特征 与地下储层沉积微相解剖成果,应用“模式指导、规模约束”的方法,建立符合研究区沉积模式和定量规模的训练图像和 基于冲积扇沉积体系的矢量坐标系统,表征了训练图像的地质矢量信息,提出基于预模拟实现的模拟域地质矢量信息表征 方法,建立了待模拟地质体的三维矢量信息模型;最后,采用基于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方法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沉积微 相模型,并采用多种标准对模拟实现进行可靠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冲积扇相带分布符合地质认识,沉积微相的形态、展 布特征、组合样式、规模与训练图像、地下沉积微相解剖认识相符。  相似文献   
60.
综合应用多种岩心分析资料对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主力勘探目的层长8和长6油层组的岩石组构、岩石组分与储层质量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岩石组构与岩石组分对储层质量差异的控制作用。长8末期一次显著的构造事件导致长8与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组分和组构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较于长8油层组,长6油层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较高,使得原始渗透率较低,并导致更强的压实作用,使得其最终储层质量较差;塑性组分含量高,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原生粒间孔保存较少,并不利于后期溶蚀作用对储层进行改造;喷发岩岩屑含量低使储层早期绿泥石膜胶结相对不发育;富含白云岩岩屑为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长6油层组储层进一步致密化;长石含量高使得自生伊利石含量高,其形成的大量微孔隙导致了渗透率的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