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9篇
  免费   583篇
  国内免费   785篇
测绘学   420篇
大气科学   458篇
地球物理   530篇
地质学   2282篇
海洋学   552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329篇
自然地理   455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6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提出了刊徽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所设计的《地震学刊》的刊徽是由经纬网格所构成的公转着的地球。经纬网格上SJ两个字母和两条细线所组成。SJ为《地震学刊》英文名和江苏的双语拼音名的缩写。S表示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动的一阶振型;两条细线既表示经线,又表示地球自由振动的基振型。  相似文献   
12.
UUV 集群在执行大范围搜索任务时分配方案的优劣对于提高任务执行效率至关重要。研究解决 UUV 集群同时进行多区域搜索中的任务分配问题,使得全部区域搜索完成时长最小。针对传统匈牙利算法无法高效解决不平衡任务分配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匈牙利多轮分配算法。该算法通过多轮任务分配,实现空闲 UUV 高效利用和目标区域合理分配,通过在代价函数中引入边际代价和保守估计时长,大大减小了全部区域搜索完成时长。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相比传统匈牙利算法能够合理分配空闲 UUV,提高分配效率。此外,相较于仅采用搜索时长为代价函数,在代价函数中引入边际代价和保守估计时长能够针对耗时长的区域最大限度缩短搜索时长,保证随着 UUV 数量的增加,全部区域搜索完成时长单调递减。  相似文献   
13.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山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等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微陆块为例,总结梳理了微陆块厘定的相关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碎屑锆石谱峰显示的源区时代特征,地质事件序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信息,继承锆石、捕获锆石和古生代侵入体同位素显示的深源地壳信息,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厘定依据不同,对微陆块属性认识争论不断,即使相同依据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认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等认为前寒武纪基底的亲缘性探讨不仅要注重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还要在精细野外解剖和高精度年代学工作基础上,注意其变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源区时代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地壳增生信息和深源地壳信息等的综合对比分析,以得到较全面依据,探讨其构造属性。当获得一组前寒武纪地质体信息时,可先进行同构造单元内对比,再与其他构造单元对比。当特征相异时则需进行构造单元拆分或考虑构造就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推覆体、走滑外来体、俯冲刮削的构造岩片);当特征相似时,可能指示了相同微陆块的裂解或破坏或者不同的微陆块共同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4.
从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到远距离、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从方兴未艾的新能源到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改变世界的创新之花在中国一次次绽放,赢得未来的创新激情在中国被一次次点燃.  相似文献   
15.
以TiO为材料制作的Al/TiO2/SiMIS结构对与鱼鲜度有关的三甲胺气体有良好的响应。实验表明:当三甲胺体积分数从0-10^3×10^-6变化时,在1MHZ的测试频率下,样品的电容值改变了250%;在3V的偏上,电流变化了450%。鲜鱼死后在25h内,在较高温度下样吕的(C-t)和(I-t)关系响应敏感,并通过分析了TiO2膜各组分的介电常数,解释了样品的电容随体积分数变化的机理。提出了吸附模  相似文献   
16.
为更进一步认清国内外海洋重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技术支撑,从海洋重力测量领域专利分析视角出发,在划分海洋重力测量关键技术分支,构建专利检索策略并开展全球范围专利检索的基础上,采用宏观到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该领域专利的布局特点、发展趋势、主要创新主体情况和高质量重点专利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并对下一步海洋重力测量技术发展重点方向给出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重力测量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优化布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有关装备论证研制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从机场拟选阶段、航空公司航班计划制定、空域容量以及协同决策等多方面分析航空气象对我国民航运输业全过程决策的支持作用。分析表明,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场址气象、气候资料,有助于择优确定跑道长度、跑道方向,掌握雷暴、台风、低云、低能见度、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的季节特征、日变化等特点,有利于有效地确定机场选址、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提高飞行安全;在航空运输业航班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恶劣天气的年际、季节性规律和日变化情况、出现频率、持续时间等特征,既能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又能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最大限度地编排航班、提高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运营效益;广州机场、终端区关键点和关键区域的0—1 h短时临近外推强对流天气预报产品具有较高准确率,可为管制部门制定空域流量决策,提高强对流天气情况下有限空域的使用率,保障航空运行安全,提高了航空公司航班进出港率、空域使用率;数值模拟实验能较好地再现2013年春季2次典型强飑线过程,为建立1—6 h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实现短时临近外推和数值模拟融合预报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GTP的地下工程与围岩一体化真三维空间构模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针对地下工程开挖体的基本特征及其真三维建模要求,在广义三棱柱(GTP)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出采用E—GTP模型来构建地下工程开挖体的真三维模型。通过与其围岩地质体的G—GTP模型的耦合,实现了基于GTP的工程开挖体与围岩地质体的一体化建模。该模型将地下三维空间实体抽象为点、线、面、体四类对象,通过结点、TIN边、侧边、TIN面、侧面和GTP体元共6个基本几何元素进行统一表达。该文重点讨论了E—GTP的建模原理与方法,并介绍了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一体化空间数据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极地陆地的欧亚大陆(Eurasia,EA)和北美-格陵兰(Greenland,GL)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EA在21世纪中叶前变暖趋势显著,之后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尺度的冷暖振荡;GL则始终保持增暖趋势。EA、GL分区气温均存在年际、年代际(10~20 a)尺度上的波动,GL分区还存在20~40 a的准周期变化。(2)前冬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会引起次年夏季北大西洋呈南北向“-、+、-”三极型海面温度异常,并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EA分区气温正异常,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3)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正异常时,北美至格陵兰位势高度偏高,GL分区增暖,并且这种影响在21世纪70年代后更重要;北太平洋北部的海面温度正异常对GL分区增温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西北太平洋海陆相互作用强烈,受黑潮和亚洲大陆风尘输入影响显著,是研究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与陆源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环境演化关系的理想靶区。本研究基于采自九州-帕劳海脊北部的重力活塞647 cm长的KPR12岩芯,分析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蛋白石(Opal)以及粒度等指标,初步探讨了近40万年来轨道尺度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埋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岩芯的TOC含量平均值为0.214%,呈冰期较高、间冰期较低的旋回特征。岩芯沉积物粒度的不同端元反映了研究区风尘输入大致呈冰期较高的趋势。岩芯的δ13CTOC(-25.24‰~-21.04‰,平均值为-22.59‰)显示有机质以海源为主(约62%),海源有机碳含量趋势与TOC的变化一致。研究区不同时期陆源物质的输入受风尘输送和黑潮的综合控制,黑潮增强可能对该区间冰期陆源有机碳贡献的升高有一定影响。岩芯中TOC与Opal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洋初级生产力可能不是控制该岩芯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深层水通风条件、黑潮和北太平洋中层水的发育以及陆源细颗粒物质输入可能共同影响着本区沉积有机碳的降解与埋藏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