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58篇 |
地球物理 | 58篇 |
地质学 | 50篇 |
海洋学 | 12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 毫秒
191.
遥感图像超分辨率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卫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是衡量卫星遥感能力的一项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遥感水平的重要标志,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已成为各国卫星的发展目标。超分辨率技术在可见光遥感和红外遥感领域的实际应用,将会提高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也可以在保持卫星分辨率的条件下,缩小光学仪器的焦距,使卫星相机小型化,减小其体积和重量。本文从遥感应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超分辨率技术研究对我国遥感卫星提高分辨率的现实意义,简单说明了超分辨率的概念,论述了卫星遥感超分辨率研究的技术理论和和应用的国内外现状,重点突出了卫星采样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国内该项技术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2.
193.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控制青藏高原物质大规模向东侧向挤出的北部边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大陆内部强震活动最频繁的断裂带之一,但大地测量学研究表明它具有广泛的浅部蠕滑变形行为。认识断裂带蠕滑与粘滑兼具的变形行为及其控制因素是评估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的关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在四川甘孜州龙灯乡出露的宽约800m的岩石-构造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和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对断层岩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性质开展详细研究。研究剖面由约100m宽的砂岩破碎带和约700m宽断层岩组成,广泛发育断层角砾岩和薄层且呈弥散式分布的断层泥,断层岩内普遍具有压溶构造,但局部断层岩具有快速滑动结构特征,表明断裂带在蠕滑变形过程中存在局部地震粘滑变形行为。断裂带内流体作用使断层岩中长石和白云母蚀变成以伊利石为主的粘土矿物(含量5%~11%),新生的粘土矿物在密集的面理中定向排列,促进了断层的弱化和在浅部(4km以上深度)的蠕滑变形。而在断裂带局部裂隙较为发育的位置,流体的注入导致了大量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12%~33%)的沉淀和Ca元素的富集,使断层岩内强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增多,造成了蠕滑断层的局部强化,促进了断层浅部变形行为由非震蠕滑向地震粘滑的转变。该认识可更好地了解蠕滑断层的地震行为并为区域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194.
太赫兹频段在冰云探测上具有独特优势,但是目前的太赫兹冰云反演算法将不同种类冰相粒子(主要是冰和霰)视为冰粒子统一计算。本文根据冰云太赫兹辐射特性实现了一种预分类的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从太赫兹亮温中分别反演得到冰、霰两种粒子的统计参数和廓线分布。首先,基于WRF数值模式和ATMS载荷真实观测的冰云霰数据构建了包含冰、霰粒子密度廓线的混合冰云数据库,然后,使用DOTLRT辐射传输模式模拟183 GHz、243 GHz、325 GHz、448 GHz、664 GHz和874 GHz这6个频段的星载太赫兹冰云探测亮温,最后,开展冰云参数探测仿真试验,验证反演算法性能。仿真试验中反演得到的冰和霰的路径总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97 g/m2和10.90 g/m2,等效粒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7.54 μm和25.38 μm,反演的冰、霰密度廓线也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以较好的精度从多频太赫兹冰云探测亮温数据中分别反演得到冰、霰两种粒子的路径总量、等效粒径、等效云高和密度廓线,突破现有研究仅仅计算单一冰粒子的局限,更加符合冰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95.
在讨论和明确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含义、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的基础上,以京津唐地区和2000年为例,构建了一个由25个指标组成的描述该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作为定量分析方法中的主线,对该地区该类脆弱性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概括和综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6种脆弱性模式,各模式反映的脆弱性空间差异在形式、幅度和主要驱动因素上各异;北京、天津、唐山和秦皇岛等大中城市的市区是研究区脆弱性最大的部位,大大高于全区脆弱性的平均状况,而较全区脆弱性平均状况明显小的地区则集中在京、津两地诸郊县,研究区其他地区的脆弱性状况大体围绕全区平均水平小幅波动 相似文献
196.
介绍了在雷达观测降水试验中如何配合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估算雷达路径积分衰减(PIA)的一种方法.所用的GPS高空探空资料和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资料,均为中国首次星载降水雷达机载校飞试验中获得的数据.由于常规探空资料中没有云水含量的直接信息,因此,通过绝热液态水含量分析方法,从GPS探空数据中计算得到这些云参数值.用MWMOD进行亮温模拟并计算液态水含量.在晴空条件下,用该模式模拟了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12个通道的下行辐射亮温.通过设置相对湿度阈值,利用MWMOD模式自带的绝热液态水含量分析方法,从探空廓线中分析出液态水廓线,进而模拟出有云情况下的下行辐射亮温.辐射传输模式的模拟亮温和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的对比表明,进行云分析之后的模拟亮温值更接近于实测值.由此,利用由辐射传输模式和地基微波辐射计,从探空廓线中分析出液态水廓线,计算出有云情况下的大气整层透过率,进而得到路径积分衰减,为降水雷达衰减订正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7.
利用一个太平洋区域分辨率为12.5 km的ROMS-CoSiNE海洋物理-生态耦合模式1997-2016年的积分结果,对东海黑潮硝酸盐输送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东海黑潮的硝酸盐输送存在约3 a与7 a的年际变化周期,且在100~400 m深的次表层与400~800 m深的中层水中变化较为显著。东海黑潮上游海水中,南海水及直接汇入东海黑潮的西太平洋海水对黑潮硝酸盐的年际输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南海水主要影响东海黑潮中层水的硝酸盐输送,而西太平洋海水对东海黑潮次表层水硝酸盐的输送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8.
以科学引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分析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4-2010年科研论文的产出状况.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增强,发表论文的质量提高较快,论文的被引用量及下载量均大幅增加,不同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情况差别较大,地震预测预报、震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论文科研影响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9.
江西强冻雨天气形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候资料、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江西50年来出现的18次持续3天10站次以上冻雨天气过程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冷高压、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850hPa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准静止锋)、温度锋区、700 hPa急流与湿舌等是强冻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天气系统配置特征;(2)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强冻雨天气过程具有前期候(旬)增温特征.当前期平均温度极大值和平均温度值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极易出现持续性冻雨天气过程,72%以上的强冻雨天气过程与此相关;(3)18次强冻雨天气过程都存在逆温层特征,逆温层高度在850~700 hPa间,平均逆温差为4~5℃,最大10℃,同时地面温度在0℃以下或接近0℃;(4)700~850 hPa平均温差图上有3个温差中心,表明700 hPa高度上有明显的暖湿气流存在,89%的冻雨天气过程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200.
降水是全球能量/水循环中的重要过程。本文着重分析 FY-3 气象卫星降水探测能力,展望风云卫星后续规划中降水探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表明,以 FY-3 降水星为主星,与其他 FY-3 极轨卫星组成的 FY-3 气象卫星降水探测体系,在设计层面上,从载荷类型、数量、通道设置等方面均优于由美国发起并已在轨运行的全球降水测量(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计划核心星的设计性能。FY-3 降水星设计装载 Ka / Ku 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卫星轨道设计覆盖南北纬 50°范围内的中低纬地区,对影响我国区域的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系统结构具有三维探测能力。FY-3 气象卫星星座的降水探测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