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泌阳凹陷和枣阳凹陷位于南襄盆地的东部,同属白垩-第三系沉积凹陷(图1)。经勘探揭示,这两个凹陷不仅在地层发育,接触关系等方面基本一致,而且两者的沉积旋回性质和主要生油层的沉积时期亦近相同。然而,泌阳凹陷的下第三系含油丰富,以“小而肥”著称,而在枣阳凹陷迄今尚未发现任何规模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南海ODP184航次1148站位渐新世沟鞭藻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茅绍智  吴国瑄  秦晓丹 《地层学杂志》2005,29(4):333-341,347,T0001
大洋钻探184航次1148站位从南海当前的深海陆坡区取得了距今32.8Ma以来的沉积纪录,其中渐新世(32.8—23.8Ma)沉积包含了丰富的沟鞭藻化石,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沟鞭藻进行了研究。依据可指示地层时代关键种的最高产出层位和沟鞭藻组合特征,建立了1个组合带和2个亚带:Cleistosphaeridium diver-sispinosum组合带(A带)、Enneadocysta pectiniformis亚带(A-1亚带)和Cordosphaeridium gracile亚带(A-2亚带)。由Cl.diversispinosum、Co.gracile、Hystrichokolpoma pusillum和Homotryblium vallum的最高产出层位标定A带顶界,时代为渐新世;据Enneadocysta partridgei和E.pectiniformis最高产出层位划分出A-1亚带和A-2亚带;由E.partridgei,E.pectiniformis和Phthanoperidinium amoenum的生存时限可确定A-1亚带为早渐新世鲁培尔期(Rupelian);由Co.gracile,Distatodinium ellipticum,Wetzeliella articulata,W.gochtii和W.symmetrica等种的最高产出层位和分布时限可确定A-2亚带为晚渐新世夏特期(Chattian)。根据共存的沟鞭藻属种特征,新建立的化石带在不同程度上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期沟鞭藻化石带或组合带进行对比,某些关键沟鞭藻种共存有助于确定化石带的年龄。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古环境及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孢粉、藻类、有孔虫等古生物综合分析方法,对比土壤微形态、沉积磁组构分析结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古土壤是海平面变化、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土壤堆积阶段,海水已退出本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河漫滩经常受洪水淹没积水,多次滞水与暴露环境的交替,形成了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互为消长的特殊生物组合特征。这一时期沉积与暴露成壤作用反复交替,古土壤形成了多个粘粒胶膜淀积层。此期相当于未次间冰阶向未次盛冰期过渡及海平面下降的时期,沉积后进入了持续成土阶段,海平面变得更低,气候变干,地下水面降低,古土壤已不能被淹没,持续暴露成壤,这一时期逐渐接近末次盛冰期。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第四纪沉积物中,包含的植物花粉主要是Epbedra,Artemisia,Chenopodiaceae,Gramineae和Nitraria等。根据孢粉组合的差异,该地第四系可分为10个孢粉带,分别代表古气候变化的各个阶段,并确定了5个寒冷期。  相似文献   
15.
渤海新近纪古湖发育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渤海5口钻井的沉积有机质分析,以沉积有机质中浮游藻类丰度和类型、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变化以及地层序列中富藻沉积层发育程度。作为指示湖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标志,确定渤海新近纪湖相沉积层的分布特征及渤海古坳陷湖的发育特征。分析表明,浮游藻类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高的层段在馆陶组和明下段都有分布,但发育最好的是在明下段下部。这是渤海新近纪湖相沉积地层存在的直接证据。从湖相沉积发育的差异看,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时期的古湖有着不同的特征,馆陶组早期渤海的湖泊可能很小,馆陶组中、晚期为湖泊扩张期,从含浮游藻类和无定形有机质沉积层纵向变化频繁出现可以看出浅湖沉积环境的不稳定性。新近纪古湖的盛期是在明下段下部沉积时段,当时渤海淡水湖泊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ODP 1148站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地球化学以及孢粉学数据反映了沉积物物源及其变化的信息。在23Ma之前,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可达80%,而且具较高的H。Nd/144Nd比值(平均值0.512095),反映了1148站沉积物23Ma以前可能主要来源于华南陆缘中生代火成岩;而在23~15.5Ma,沉积物中蒙脱石含量(54.1%)明显降低,而且23Ma以后143 Nd/144 Nd值也大幅减小(平均值0.512002),暗示了1148站物源区远离陆缘向陆内的扩展。ODP1148站23Ma前沉积物同华南陆缘火山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Nd同位素比值均具较好的对比性,说明ODP1148站物源与华南沿海地区存在密切联系,沉积物中渐新世孢粉组合以及古海洋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该结论。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架北部湾盆地古湖泊与烃源条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结合钻井资料,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湖泊规模最大达5000km^2,沉积了巨厚沉积物,最大沉积厚度达4700m。井资料分析显示,在始新统流沙港三段、二段各古湖沉积物中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含量高,说明该两段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流一段和涠洲组沉积物中仅在涠西南古湖和乌石古湖内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含量,因此涠西南与乌石具有更好的烃源条件。  相似文献   
18.
近万年来冲绳海槽北部浮游藻类沉积率反映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冲绳海槽北部B-3GC柱状样的84份样品做了浮游藻类(绝大多数是沟鞭藻孢囊)沉积率分析。冲绳海槽约6790a以前的全新世早期和3620-2390aB.P.两个阶段的沟鞭藻孢囊沉积率较高,特别是在全新世早期,孢囊沉积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沟鞭藻孢囊沉积率的变化反映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其趋势与黑潮影响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在黑潮影响甚微的全新世早期,表层海水富营养且高生产力,约6790aB.P.起黑潮影响强度明显加大,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幅度下降,只是在3620-2390aB.P.期间因黑潮影响强度减弱而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有小幅度上升。黑潮对于冲绳槽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的营养,不公亩在为其本身低营养、低生产力的特性,也由于其对来自我国大陆一侧陆源输入物的阻隔作用。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在剖面下段高于Spiniferites spp.,上段则呈相反的情况,Spiniferites spp沉积率较高,变化的转折点(约6790aB.P.)与黑潮对冲绳海槽影响强度出现骤然变化的时间吻合。所以,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高实际上指示了偏低的表层水温,约6790aB.P.冲绳海槽北部表导水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古土壤层及其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长江三角洲陆相硬粘土层含有典型土壤的特征,如粘粒胶膜、土壤新生体、裂隙和孔洞等,应为古土壤层。通过对土壤形成物分析发现,古土壤形成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虽较现今寒冷,降雨量也有所减少,类似现今的温带气候,但当时干湿季节(时期)交替明显,地下水位升降频繁,可能是古季风活动的反映。土壤层中成土程度有强弱变化,植物硅酸体指示的气候有冷暖干湿之分,表明沉积和成土作用交替进行,因此成土作用能够改造已形成的土壤发生层,特别是冰期低海面时持续的成土作用进一步改造早期古土壤,致使土壤发生层分异不够明显。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的生物化石标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孢粉、藻类分析,从第一硬质黏土层中提取出较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中的孢粉、藻类及其组合的特征。与其上覆地层相比,硬质黏土层中的孢粉、藻类的绝对浓度较低,出现的孢粉、藻类组合较单调,孢粉、藻类组合中淡水藻类含量异常高,并以环纹藻为主。高含量的淡水藻类指示硬质黏土的形成曾受到水流作用,硬质黏土的形成环境应为水域环境。与上覆、下伏地层的孢粉、藻类组合明显不同,淡水藻类含量高是第一硬质黏土层孢粉、藻类组合的重要特征,可以作为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对比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