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91.
本文依据构造力源假说,对可能沿软流圈或构造带传播的四种类型的构造波进行了研究。这四种构造波为: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广义构造导波及构造形变波。采用适当的软流圈模型,对这四种波型的频散关系及存在条件作了研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软流圈中这四类波型均可能存在。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构造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的周期(时间)长短,又把它们归为三类。第一类称为长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强震震中以波的形式迁移,这可以用来解释强震沿某些构造带与纬度方向迁移及其幅射状迁移等现象。第二类是中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地震前兆的三阶段发展变化。第三类为长周期的形变波,它是一种短周期的构造波,反映了短期或临震前兆。  相似文献   
492.
他个子不高略显瘦弱,但他却同时担任了国土资源系统两个最难做好的职务,而且都干得有声有色,备受干群赞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敬妻爱子,家庭溢满幸福.他就是玉林市南江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玉州分局征地办公室主任谢朝勇. "三责促我管好国土所" 说南江国土资源管理所工作环境复杂一点不夸张,在79平方公里的面积上,13个社区(村)散布在市区的南部,150余家中直、区直、市直单位错落其间,其中就有全球最大的独立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该所管辖范围是玉州区商贸最为发达的区域,玉林市区内人流量最大的玉林火车站、全国第三大中草药集散市场——银丰中药港也在此.  相似文献   
493.
都庞岭花岗岩体为一复式岩体。其稀土总量为183.36—312.85 10~(-6),轻稀土含量128.82—236.4410~(-6),重稀土含量40.52—136.94 10~(-6),轻重稀土比值0.96—3.53,δEu=0.03—0.45,δCe=0.71—0.86。研究表明,都庞岭花岗岩体为地壳重熔再生花岗岩浆经不断分异演化、多期侵入所形成。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稀土元素主要表现为LREE、Eu与HREE的分离,其次是LREE和Eu的分离,再次是LREE与Ce的分离。花岗岩的稀土配分特点与岩石化学成分变化密切相关。从旱到晚(γ_3→γ_5~1→γ_5~(2a)→γ_5~(2b)),随着花岗岩浆向酸度增高的方向演化以及由相对富钾变为相对富钠,轻稀土含量趋向降低,重稀土含量逐渐增高,轻重稀土比值和δEu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94.
官井洋野生与养殖大黄鱼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应用矣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对取自福建宁德官井洋海区养殖群体和野生种群各20尾大黄鱼的9种同工酶15个基因座位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眼球中浮酸脱氢酶(LDH)酶谱表现为LDH的经典模式即有5种谱型LDH,在氙检测出的15个基因座位中,野生种群样品的编码苹果酸怪酶(sMDH),苹果酸酶(ME)和琥珀酸脱氢酶(IDDH-1)的3个基因座位具有多态性,养殖群体中仅发现1个基因座位具有多态性(IDDH-1)所检测的野生种群比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高,但从总体上平高,但从总体上来说,官井洋大黄鱼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表明该种群已出现了种质退化现象,因此,进行科学的遗传管理对保护和恢复大黄鱼资源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495.
目前已提出了许多模式(蒸发模式、水—岩相互作用模式以及超渗滤模式)用来解释普遍存在的氯化钙型地下卤水的演化.本文中提出,极地区以及在冰湖的甚至更广泛的地区,海水冻结可作为形成卤水的另一个可能途径.进行了4组详细的海水冻结实验(冻至—14℃,浓度富集系数约为5),并分析测定了残余卤水和冰中的Na、K、Ca、Mg、Sr、CI、SO_4和和Br含量.本文首次报道了Sr、Ba在海水冻结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这两种元素在所研究的整个温度范围内表现不太活泼.我们的资料以及前人的文献资料表明,地下卤水中常见的高盐度(>300g/l)可通过主要冰川环境中以冰的形式带走水而获得.Na/Cl比值的降低是由于芒硝(Na_2SO_4.10H_2O)以及随后冰盐  相似文献   
496.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  相似文献   
497.
重点介绍了有自组织功能的两层结构的神经网络Kohonen自组织特征映射, 两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并且在竞争层各神经元之间还存在侧连接, 实现了有效的竞争和抑制, 提高了自适应的学习能力, 因此成为国际遥感数据分类的研究热点. ASTER卫星数据是新型遥感数据, 包括3个15 m分辨率波段和3个30 m分辨率的短波红外波段. 选择天津大港ASTER数据作为方法实验数据, 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小波融合, 然后进行了土地覆盖类型的神经网络分类研究. 研究结果与相同训练点的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比较, 总体提高分类精度7%, 特别对城镇分类精度提高近一倍.  相似文献   
498.
中国东北深源地震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素涛  金振民  干微 《地学前缘》2012,19(5):300-311
深源地震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和动力学特征。对中国唯一的深震区--东北深震区的深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进行了综述和初步研究,初步探索了地震的发震机理、动力源以及地震的空间分布与西北太平洋俯冲板块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震源深度在SEE NWW方向上有依次加深的趋势,而在SSW NNE方向上却没有明显变化,震源机制解的应力状态以下倾的压缩应力为主,说明中国东北深震的发生与西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直接相关;(2)从日本海沟到我国东北,震源深度依次加深且几乎是从日本海沟沿直线倾斜下来,说明我国东北深震是日本海深震序列的一部分,同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3)通过与东北深震区地球物理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亚稳态橄榄石楔(Metastable Olivine Wedge,MOW)与深源地震的发生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由此推断东北深震的发生很可能是由橄榄石的相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499.
实验埋葬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埋葬学是涉及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渗透性研究科学。它是在实验条件下研究生物或生物残体由生物圈转变到岩石圈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研究各生物类别和组织类型的保存潜力及可能的保存状态,以及各环境因素在化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结果。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已为解决软躯体化石库的成因、早期核生物的鉴定、牙形动物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属性等一系列古生物学上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00.
将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从新孵幼体至性成熟,养殖于不同质量浓度组织胺水体中,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mg/L(对照组),5mg/L(低剂量组,L组),10mg/L(中剂量组,M组),15mg/L(高剂量组,H组),以研究水体中组织胺对日本新糠虾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及糠虾体内组织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组织胺质量浓度的升高,日本新糠虾的体长、体质量和存活率均呈现下降趋势;M组和H组日本新糠虾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L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较高质量浓度的组织胺(15mg/L)能显著降低日本新糠虾的存活率,H组存活率仅为53.92%±3.58%;各组织胺质量浓度组对雄性日本新糠虾性征出现时间无显著的影响,但对雄性日本新糠虾性成熟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迟作用,对照组性成熟时间为(25.71±0.76)d,而H组为(28.00±0.82)d,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日本新糠虾的性成熟时间也有随组织胺质量浓度升高而呈延迟的趋势,但仅H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延迟近3d。经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法检测日本新糠虾体内组织胺后,发现M和H组中检测出了较高含量的组织胺,分别达到(435.33±56.94)pg/g和(478.67±140.57)p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水体中一定质量浓度的组织胺能抑制日本新糠虾的生长和发育,其体内组织胺含量的升高可能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