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26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来源等样品。通过对比分析幼体及食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对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期的食物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碳稳定同位素(δ~(13)C)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氮稳定同位素(δ~(15)N)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的发育过程中,随着幼体不断向上游江段回溯,食物中陆源物质的比例逐渐增大,食物来源由浮游性食物向底栖性食物转变,且营养级逐渐增高。综合分析证明,在生境多样化、食物来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中,δ~(13)C值呈现的是食物来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可以识别中华绒螯蟹洄游过程中的食源变化。δ~(15)N值虽受到区域氮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仍能体现幼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2.
通过对南黄海西部某风电场区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大量浅层气,主要表现为连续地层反射波发生间断,反射杂乱,部分地层反射波被屏蔽且延伸到深部地层中,局部地层反射波因声速异常导致下拉,反射高频衰减迅速,分辨率降低等。该区域内未发现断层,浅层气封存较好,推测为生物成因沼气,弥散浅层气埋深最浅约5m,高压气囊顶部埋深最浅约272m,地质浅孔钻遇高压气风险小。根据浅层气的特征,对其成因、压力和灾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3.
主要针对梁腹板带有摩擦耗能螺栓的自复位钢框架节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和可更换性能的试验研究,探讨该类节点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以及节点域的变形特征。在参数选型的基础上,对5组钢框架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其中:4组试件具有自复位能力,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刚度、耗能性能和滞回特性等性能。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拼接节点能够利用摩擦螺栓的滑移提高节点的耗能能力,有效减少梁和柱主体构件的损伤,同时预应力筋提供了结构的自复位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之后,通过更换腹板及摩擦螺栓可以使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耗能性能与震前基本一致,从而实现结构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4.
舒德干 《地学前缘》2006,13(6):227-233
作为观察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奥秘的最佳科学窗口,澄江化石库展示了三胚层动物(即两侧对称动物)首次全面大辐射的历史产物,让学术界终于看到了已知最古老的同时包括原口类和后口类两大支系的动物谱系庞大“树冠”的主体轮廓,从而给许多较高级动物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然而,该化石宝库中却很少见到作为“树干”的双胚层动物(即辐射动物)的化石记录,这给“真动物”的源头探秘蒙上了阴影。尽管广布于前寒武纪末期全球浅海域的“文德生物群”一直被认为是动物界早期一次“失败的演化试验”的牺牲品,但其中一支成功延续到早寒武世的春光虫(Stromatoveris)具有叠覆状梳齿构造,很可能代表着栉水母类的一类原始祖先。文中描述新的羽毛状动物王氏澄江海笔(Chengjiangopennawangii)不同于春光虫,前者具有彼此分离的羽枝,且羽枝上保存了排列规整的珊瑚个体虫室,因而与现代八射珊瑚中海笔类的形态学特征十分一致;新的谱系分析显示,它应该代表刺胞动物门中的一个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135.
早熟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发育的生殖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观察了早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神经节的组织形态结构,以体外培养法研究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和异种甲壳动物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的影响,并以放射化学测定法测定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及单侧或双侧眼柄镊烫后对大颚器生物合成甲基法尼酯(MF)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呈乳白色,椭圆柱形,外包一层黑色视网膜,由外髓、内髓、端髓3部分构成;端髓区域可明显区分3种类型的神经分泌细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和异种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均有抑制作用;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对MF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研究证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的抑制作用较正常发育蟹弱,且对同种甲壳动物卵巢发育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异种动物.  相似文献   
136.
长江三角洲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的孢粉、藻类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结果表明,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含种类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和藻类化石,并可以划分为3个孢粉、藻类组合,代表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3个阶段,反映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干冷状况,第一硬黏土层沉积的早期和晚期气候较温暖湿润,针阔叶混交林发育,而中期阶段气候偏冷,植被贫乏。  相似文献   
137.
东海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4年7月至2005年4月在舟山海区定点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东海三疣梭子蟹生殖蜕壳和交配主要发生在9~10月,产卵主要在3~4月,卵巢发育早期不同个体间的GSI差异较大,后期则趋于同步;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SI和HSI呈负相关性;根据GSI、卵巢形态特征和组织学变化等,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可以分为6期,Ⅰ期卵巢呈透明细带状,雌体尚未生殖蜕壳,卵巢中主要为卵原细胞(OG)和卵黄合成前的卵母细胞(PR);Ⅱ期卵巢呈乳白色,主要为卵黄合成前的卵母细胞(PR)和内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EN);Ⅲ期卵巢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EX);Ⅳ期卵巢呈橘红色,主要为近成熟的卵母细胞(NO),卵径为200~300μm;Ⅴ期卵巢发育成熟,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MO);Ⅵ期卵巢呈淡橘红色,已排卵,卵巢中主要为排卵后剩余的基膜和滤泡核.  相似文献   
138.
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类维甲酸X受体2(PtRXR2)基因c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2),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tRXR2基因cDNA全长1718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141bp、3’-UTR 209bp和开放阅读框1368bp,编码45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为49.75kDa和6.79。(2)PtRXR2推导氨基酸序列的Blastp结果显示,PtRXR2与已知甲壳动物RXR的一致性为74%—9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RXR2与其它甲壳动物RXR聚为一支。(3)qRT-PCR结果显示PtRXR2在C期三疣梭子蟹Y器官、鳃、眼柄和大颚器中表达水平较高,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其它6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居中。(4)不同蜕皮阶段,PtRXR2在Y器官、眼柄和胸神经中均是AB期表达水平最高,E期最低,这可能与上述器官的细胞增殖主要发生在AB期有关;肌肉中的PtRXR2表达水平在AB和C期较高,E和D期最低,与肌肉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主要发生在这两个阶段相对应;肝胰腺中的PtRXR2表达水平在AB期最高,C期最低,这暗示PtRXR2主要参与肝胰腺中的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对于C期的营养代谢调控可能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9.
140.
探索来源于BATSE(http://cossc:gsfc:nasa:gov/batse)的GRB(Gamma-Ray Burst,伽玛射线暴)观测数据的半峰宽度(FWHM)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基于64个用KRL函数模型(即,文[1]中的(22)式)能很好地拟合的FRDE(Fast Rise and Exponential Decay,快速上升指数下降)型脉冲样本。发现64个样本中有63个的半峰宽度(FWHM)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属于平台—幂率—平台型结构或峰型结构。64个样本的半峰宽度(FWHM)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在观测中可详细分为5种类型:a)有34个样本为幂率形式关系;b)18个样本为低能段平台关系;c)有7个样本为高能段平台关系;d)4个样本为峰型结构关系;e)另外有1个样本为其他结构。结果表明:GRB观测数据的半峰宽度(FWHM)与能量之间的确存在有幂率的关系。此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文[2](Qin etal 2005)的观点,即半峰宽度(FWHM)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由于火球模型的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