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341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由于净初级生产力较低,且自然扰动强烈,荒漠生态系统往往被认为是一巨大碳源。然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发现,荒漠地区的土壤能够吸收大量大气CO2,但该过程因为不能从机理上得到充分地解释而饱受争议。通过深入讨论该反常的碳过程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荒漠土壤吸收大气CO2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热力机制、地表湍流和压力梯度改变驱动气体运动机制可能是该过程发生的重要驱动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因无直接证据表明在自然状态下,荒漠地区土壤吸收的碳会普遍且快速运移至地下水体中或矿化封存于土壤中,所以尚不能断言荒漠地区土壤是一个碳汇。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关注荒漠地区土壤液相碳的运移问题,尤其关注其气相转化和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42.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 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2006年8月下旬福建沿海表层温、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沿海2006年8月20~24日表层温、盐度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受九龙江、晋江以及闽江冲淡水的影响,福建沿海存在较强的河口锋.(2)在东山、平潭附近海域存在上升流迹象.(3)在沿岸区,潮汐对海水表层温、盐分布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4.
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反演可降水量(PWV)过程中的关键参量。利用Bevis公式和地表温度可以方便地得到地表附近的高精度T_m估计值。然而,不少研究指出,Bevis公式在高海拔地区存在较大误差。本文对Bevis公式在不同高度面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后发现,Bevis公式在海拔较低时精度较高,随着海拔升高,精度逐渐降低。为了解决Bevis公式在高海拔地区适用性较低的问题,本文对近地空间范围内(本文指0~10 km的高程范围)的T_m与大气温度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发现两者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很高的相关性,由此本文构建了基于近地大气温度的全球加权平均温度模型。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近地空间范围内的任意高度面上都可以提供高精度的T_m估计值。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大豆酶解蛋白对幼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方法】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基础饲料添加质量分数0(对照)、1.0%、1.5%、2.0%、2.5%、3.0%、3.5%和4.0%大豆酶解蛋白,配制8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幼虾56 d。【结果】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2.0%—4.0%添加组(P0.05);1.0%和1.5%组全虾粗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1.0%和1.5%组蛋白质沉积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添加1.5%~4.0%大豆酶解蛋白可显著提高肌肉磷含量(P0.05),3.0%组最大;1.0%、1.5%和2.0%组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1.5%~4.0%大豆酶解蛋白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溶菌酶活性(P0.05),添加1.0%~3.0%大豆酶解蛋白可显著提高血清中酚氧化物酶活性(P0.05),2.5%和3.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1.0%和1.5%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显著提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2.5%组最大;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 d后,1.0%组累积死亡率最低。饲料中添加大豆酶解蛋白未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添加剂量高于3.5%可导致生长性能下降,添加质量分数1.0%大豆酶解蛋白可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结论】饲料中添加大豆酶解蛋白不能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高于3.5%添加组的生长性能下降;添加质量分数1.0%大豆酶解蛋白可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46.
以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示范园棉田为研究区域,采集无人机高光谱数据、土壤含水量及棉花叶片光谱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光谱特征相关性,构建地面高光谱与无人机高光谱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基于两种数据源相同采样点光谱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结果,对无人机高光谱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进行优化校正,实现地面研究成果与航天/空遥感数据结合,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7.
魏宇 《地质与勘探》2024,60(3):482-493
四川甘洛铅锌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滇黔铅锌成矿带北段,是四川主要的铅锌产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为研究该矿集区铅锌成矿时代、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成矿机制,以支撑区域找矿勘查,在区内选择赤普和尔呷地吉两个典型铅锌矿床开展闪锌矿Rb-Sr同位素体系研究,获得Rb-Sr等时线年龄246 ± 17 Ma(MSWD= 2.3),表明区内铅锌矿化作用发生于早三叠世,与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限吻合;闪锌矿(87Sr/86Sr)i值变化于0.71061~0.71393,高于幔源87Sr/86Sr值0.70355及峨眉山玄武岩87Sr /86Sr值0.704979~0.706938,低于基底岩石87Sr /86Sr值0.7243~0.7288,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在古特提斯洋闭合背景下,强烈造山运动诱发盆地卤水深循环并萃取基底地层中的成矿物质,在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的热动力条件下,含矿流体沿马拉哈断裂进一步迁移沉淀形成了赤普和尔呷地吉铅锌矿床。马拉哈深大断裂及造山作用派生的层间或断层破碎带、碳酸盐岩地层是甘洛地区主要的控矿要素。  相似文献   
48.
黑潮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呈现明显的瞬态特征。以往的研究通常将黑潮在吕宋海峡附近的流态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本文基于表层地转流计算得到的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指数场(FTLE),展示了拉格朗日视角下的吕宋海峡上层水交换特征。从FTLE场提取的拉格朗日拟序结构(LCSs)很好地识别了吕宋海峡附近的典型流态和旋涡活动。此外,这些LCSs还揭示了吕宋海峡周围复杂的输运路径和流体域,这些特征得到了卫星跟踪浮标轨迹的验证,且从流速场中是无法直接识别的。FTLE场显示,吕宋海峡附近表层水体的输运形态主要可分为四类。其中,黑潮直接向北流动的“跨越”形态和顺时针旋转的“流套”形态的发生频次明显高于直接进入南海的黑潮分支“渗入”形态和南海水流出至太平洋的“外流”形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黑潮在吕宋海峡处的涡旋脱落事件,突出强调了LCSs在评估涡旋输运方面的重要性。反气旋涡旋的脱落个例表明,这些涡旋主要源自黑潮“流套”,涡旋脱落之前可有效地俘获黑潮水。LCS所指示的输运通道信息有助于预测最终被反气旋涡所挟卷水体在上游的位置。而在气旋涡的形成过程中,LCS的分布特征表明,大部分气旋涡并未与黑潮水的输运路径相连通。因此,气旋涡对从太平洋到南海的上层水交换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49.
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的上升流与冲淡水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CTD观测数据,绘制出相关温盐分布图,分析了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东山海域、南澳海域以及台湾浅滩东南侧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在近岸上层,一股较强的冲淡水从西南部进入该海域并影响至台湾浅滩.  相似文献   
50.
2008年中国沿岸冬季寒潮激发陆架波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applies the wavelet analysis to the tidal gauge records, alongshore winds,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long the China coast in winter 2008.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ree events of sea level oscillations(SLOs) on the shelf induced by winter storms. The first event occurred from January 9 to 21. The SLO periods were double-peaked at 1.6–5.3 and 7.0–16.0 d with the power densities of 0.04–0.05 and 0.10–0.15 m2·d, respectively.The second event occurred from February 5 to 18. The SLO period was single-peaked at 2.3–3.5 d with power density of 0.03–0.04 m2·d. The third event occurred from February 20 to March 8. The SLO periods were doublepeaked at 1.5–4.3 and 6.1–8.2 d with the power densities of 0.08–0.11 and 0.02–0.08 m2·d, respectively. The SLOs propagated along the coast from Zhejiang in north to Guangdong in south. The phase speeds ranged about 9–29m/s from Kanmen to Pingtan, 5–11 m/s from Xiamen to Huizhou and 11–22 m/s from Huizhou to Shuidong.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of the SLOs shows their nature of coastal-trapped wa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