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2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厦门同安湾和大嶝岛海域2004年夏季的监测资料,按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用质量指数法对水质和沉积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监测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较好,水质综合质量指数为0.55,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个别站无机氮超标.表层沉积物综合质量指数为0.682,单项因子总磷和总氮超标,重金属的铜和个别站的铅超标.  相似文献   
12.
厦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根据2001年4月-2002年3月在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自然保护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文昌鱼资源调查资料,估算保护区内文昌鱼现有资源量约有27.6t,分析了影响文昌鱼生存的不利因素,并对保护区管理与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2月对台湾海峡中北部3个断面13个取样站进行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调查,获得了海洋线虫100种,隶属于3目28科91属,其中密度较高的种有萨巴线虫(Sabatieria sp.1)、变异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Vasostoma sp.、花斑线虫(Spilophorell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Linhystera sp.1、吸咽线虫(Halalaimus sp.1)和(Filoncholaimus sp.)等。虽然这些海洋线虫绝大多数只鉴定江口外海降低。从优势种分布看,不同取样站其密度差异很大。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A)占优,有38种,但刮食性种类(2A)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B)也分别为29种和25种,表明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吸虫取食类型的复杂性。文中还探讨了海洋线虫分布与海流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1年4月~2002年3月在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自然保护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环境监测资料整理而成。结果:本调查海域水动力相对较强,水体中溶解氧、化学耗氧量、pH值等项目的测定结果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属氧化的沉积环境,未受有机质污染。分析了保护区内环境现状,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及其取食类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7年 8月对台湾海峡南部 4个取样站进行了海洋线虫调查 ,获得了海洋线虫 85种 ,隶属于 3目 2 5科 75属。密度较高的种有变异矛咽线虫 (Dory laimopsisvariabilis)、萨巴线虫 (Sabtieriasp .)、(Vasostomasp .1 )、(Vasostomasp .2 )和 (Xyalasp .)等 ,其平均密度分别为 1 .1 4、1 .1 2、0 .6 1、0 .87和 0 .34× 1 0 4个 /m2 ,分别占海洋线虫总平均密度的 1 1 .7%、1 1 .5 %、6 .2 %、9.2 %和 3.5 %。与其他海域相比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优势种的密度低 ,但与大型底栖动物或多毛类相比 ,海洋线虫种类多样性指数较高 ,均在 4.0以上。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类型占多数 ,但刮食性种类也不少 ,这与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台湾海峡南部既有细的陆源沉积物流入 ,又有上升流、黑潮暖流等的作用而形成的较粗沉积物 ,因而构成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互花米草防除药物对滩涂底栖生物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梅  张跃平 《台湾海峡》2006,25(3):402-406
2005年7月15日对厦门海沧青礁海堤外的互花米草进行药物杀除,试验选用的除草剂对互花米草的杀除有效.药物喷洒后不同时段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与对照区的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同步对比数量相差不明显,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亦呈现总体一致.这表明互花米草防除药物对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生境的干扰不大,试验区与对照区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总体一致的变化趋势与时序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81年7月至1982年8月在福建东山湾进行周年综合调查所获样品及有关资料,分析报道湾内棘皮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小型底栖生物数量的量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环境中一重要生物类群,在海洋环境中表现出种类繁多、数量大、生命周期短、生产量高等特点,是底栖生物食物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在生态研究中把它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沿海文昌鱼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在福建沿海收集的文昌鱼资料。经鉴定有两种文昌鱼,即厦门文昌鱼短刀偏文昌鱼。简要描述了文昌鱼的数量分布和一些生态特征。厦门黄黄海区的厦门文昌鱼枉息密度最大,一些文昌鱼新的分布区密度低,没有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湄洲湾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作者于2008年1月(冬季)、10月(秋季),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在湄洲湾东吴港区附近设置3条潮间带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83种,其中多毛类94种、软体动物91种、甲壳动物74种、棘皮动物9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0种.C断面种类最多179种.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20.07g/m^2,平均栖息密度645.9ind/m^2,B断面生物量最高,A断面栖息密度最大.年平均去灰干重3.61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5.33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93.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次级生产力、P/B值均高于海坛海峡潮间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