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20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相似文献   
32.
通过2008年8月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拖网调查,对12号台风“鹦鹉”过境前后南海北部水体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海洋环境参数,初步探讨了台风对水体浮游有孔虫群落分布的影响,以增加对浮游有孔虫群落的环境生态的了解,为古环境重建积累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台风过境后的浮游有孔虫丰度较台风来临前有明显降低,优势属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的相对百分含量在台风过境后有明显的降低,而生活在次表层水体中的Globigerina calida和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的相对百分含量则在台风过境后明显上升.研究认为台风过境造成的水体垂直混合增强可能是导致浮游有孔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3.
基于Casagrande法数学分析确定先期固结压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asagrande经验作图法是国际上通用的确定先期固结压力的方法,但其存在以下缺点:曲线绘制繁琐、若绘图比例不合适,则最小曲率半径点不易确定、人为判断误差较大。而工程中所采用的土工试验数据处理商用软件计算先期固结压力,其算法、精度分析是黑匣子,结果精度值得商榷。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要求,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1],采用3次多项式和最小二乘法回归拟合压缩曲线,并考虑绘图比例影响,编写程序确定先期固结压力,最后通过具体工程土工试验数据验证了程序求解不仅能避免经验作图法的缺陷,而且结果直观清晰。  相似文献   
34.
在一维球坐标系下模拟了1998年11月4日至5日3个连续日冕物质抛射(CME)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和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复杂抛射”的日地传输过程.首先在磁流体力学(MHD)数值模拟中应用Harten总变差减小(TVD)格式,通过调节计算模型中的引力无量纲参数α、等离子体参数β和气体多方指数γ,构造出数值计算所需的初态背景,使之在拉格朗日点处L1的太阳风速度vr、质子数密度Np及质子热压力与磁压力的比值βp与ACE卫星的观测数据一致.接着仅采用速度脉冲的扰动形式,其输入的幅度和持续时间由Lasco/C2、GOES、LEAR的观测数据并结合Michalek等提出的CME“锥模型”来确定.数值计算结果得到的两个激波到达时间和ACE卫星观测值的时间误差分别是3h和4h.这表明该模型能估算续发CME在行星际空间演化后驱动激波的到达时间和大致强度,在空间天气的激波到达时间的预报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南海北部秋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4年9月采自南海北部海区19个站位40个垂直浮游拖网样品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分析, 探讨了该区秋季现代有孔虫的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该区秋季现代浮游有孔虫以热带暖水群落为主, 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变化.浮游有孔虫的丰度主要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浅层水种G. sacculifer和G. ruber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近岸带; N. dutertre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外陆架和陆坡区域; G. menardi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深水区域; G. calida和G. aequilateralis两水种的含量分布有明显的相似性, 主要出现在深水区, 在越南岸外站位其含量远高出区域其他站位.研究认为, 南海北部秋季水体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主要受初级生产力和水深的共同制约, 高初级生产力水平下浮游有孔虫的丰度明显要高, 水深则对中深层水种G. menardii、G. calida和G. aequilateralis的分布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南海北部秋季温跃层的温盐结构对中层水种N. dutertrei、G. glutinata、G. calida和G. aequilateralis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此外, 暖涡水体对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和组成也有明显影响, 位于暖涡中心区的浮游有孔虫丰度明显增高, 特征属种G. sacculifer的含量明显高出周边站位.P. obliquiloculata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东北部黑潮分支影响区.   相似文献   
36.
南海北部南临南海地块的主体部分,西部为印支地块,东靠台湾-菲律宾岛弧,地貌类型有海台、链状海山、海底谷和海底扇等。南海北部发育底辟构造、张性断层以及叠瓦状逆掩推覆构造和增生楔等,分布有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等常规油气盆地和琼东南-西沙海槽、台西南-东沙及笔架南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同时,南海北部受东亚冬季风影响,是现代南海冬季上升流所在地,  相似文献   
37.
38.
底栖有孔虫是海洋古环境记录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现代海底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与现代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过去的古海洋环境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通过综合分析东海陆架南部EA05岩心上部30 m的岩性、有孔虫丰度和一些特征的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该段岩心的气候地层划分。该段岩心可依次划分为末次盛冰期(30~11.85 m)、冰消期(11.85~5 m)和冰后期(5~0 m)地层。末次盛冰期时气温低,研究区水深浅,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很低,且大多数热带浮游有孔虫种属消失,此时陆源物质输入量较大,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高,黑潮对东海陆架南部影响小。随着冰消期以来气温回升,海面上升,研究区水深增大,岩心中有孔虫丰度急剧增加;陆源物质输入量减少,沉积速率降低。大约在16 ka B.P.左右,黑潮重新开始对东海南部陆架产生影响。在EA05岩心的6~5 m,3.4~3.0 m和1.4~1.2 m处分辨出了3个冷事件,可能分别对应于YD事件、8.2 ka B.P.冷事件和3.8 ka B.P.新冰期Ⅲ,反映出该地区冰消期和冰后期气候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40.
选择冲绳海槽的3个剖面A、B、C上的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样品从G.ruber到G.sacculifer到N.dutertrei其氧同位素值均由轻变重,表明3种有孔虫其生活水层依次由浅到深,进一步证实了这3个种的生态生活习性在冲绳海槽区域与开放大洋同样一致,在槽穿海槽的A、C两个剖面上,G.ruber和N.dutertrei的氧同位素有相似的变化,从西向东氧内闰素值依次由轻变重,然后又变轻,表明剖面西侧站位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因受冲淡水影响较强而变轻,而在东侧站位受高温黑潮的影响氧同位素同样有变轻的趋势,沿海槽轴向展布的剖面B上的氧同位素变化主要受冲淡水的影响,表层水体在剖面中部和南端冲淡水影响相对较大,而次表层水只在剖面南端受冲淡水影响相对较强,剖面A、C上的N.dutertrei和G.ruber的氧同位素差值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A上,氧同位素差值从近陆端向近岛弧端逐渐由小变大,而在剖面C上,则逐渐由大变小,上述变化可能表明了磁部区域黑潮支流对表层水体的影响要大于次表层水体,而在南部海槽区域,黑潮暖流对次表层水体有相对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